啃文书库 > 帝国的黎明 > 构思关于夏国的一些设定(可能会有变化)

构思关于夏国的一些设定(可能会有变化)


一、四十个军团分布如下,设定安东、安西、安北三大军司各下辖有五个军团,其中安东军司对付东面宋国和辽国,安北军司对付漠北部落和辽国,安西军司对付西面的罗斯人、突厥人和一切来自欧洲的强盗。在西面河中地除了安西军司下辖的五个军团之外,还有五个直属大将军府的军团,河中方面总驻军为5万人,关中也是一样,除了五个安东军司直辖的军团外,还驻扎着五个大将军府直属军团,关中方面总驻军也是五万人,关中和河中都是设定为500万人口以上,步骑军各占一半,北方草原因为承载能力弱,设定夏国只控制了100万游牧人口,所以安北军司五个军团的编制已经是极限了,全部是骑军,而夏国后方的蜀地虽然有500万人口以上,但没有敌人,蜀人也不好战,所以只有五个军团,全部是步军,河西陇右河湟和西域一带全都是直属大将军府的军团,共有二十个军团,步骑各占一半,包括直辖于大将军府的五个常备军团。此外还有一个大将军府设立的威远镇位于乌拉尔山口,封锁欧洲人进入西伯利亚的通道,就在张仲曜的封地旁边,这里驻扎这一个直辖于大将军府的步兵军骑兵军各一支。这样各方面的防御力都还可以了。以后我会把宋国、辽国和西方国家形的设定写出来,让,不过各位也大概知道夏国四面受敌的情况,应该会合理的。

就是很早期那种,连夏国自己都不敢普及使用的原始火铳,这百年科技树发展的慢的合理解释是,为了相互制衡,上一个穿越者陈德属于一个三人小组,他是专门负责军事的,而负责政治和技术的另外两人都没有穿越过来,所以陈德根本不擅长爬科技树啊,呵呵

夏国应该是在致力于那种很精良的长炮和真正实用的枪的制造,而辽国直接上的是容易制造而适用于攻城的臼炮,宋国两者皆有,率先装备那种木柄火铳(or早期火绳枪),因为火器在冷热兵器换代时期还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三个国家的火器发展应该是各有千秋,夏国的前途大一些,是正确的方向,但战场效果还不至于完全压倒对方。

不过宋国因为把火器放在官办的工场制造,质量上会有些问题,而且为了防止炸膛,会有火器营的官兵在实战中故意减少装药导致威力不足的问题,这个会在实战中吃亏的。

二、夏国的国鸟:信鸽

第三代皇帝曾今说过,是剑、商人、宗教裁判所和信鸽使夏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夏国遍布着信鸽驿站,军用鸽驿是由军情司负责的,军情司的标记就是信鸽。夏国的信鸽最初用来传递军情,后来校尉会议和护民官会为了和全国各地的士人交流讯息,开始大规模的使用信鸽,再后来商人们通过信鸽传递从洛阳到君士但丁堡的商业信息,再后来饲养和比赛信鸽成为夏国人最普遍的爱好之一,全国保有的信鸽超过数百万头。当宋国的富人修园林玩歌姬的时候,夏国的富裕百姓则热衷于马术和赛信鸽。观星是夏国的时尚,学士府观星的记录证明了西域奇书提到的万有引力定律。

一百多年选育下来,夏国军鸽耐热,有善于夜航和飞跃高原的特殊品种。

因为夏国疆域辽阔,从开国皇帝陈德开始,就开始大规模的进行信鸽选种、繁殖,利用信鸽进行通信。夏国军用的信鸽飞行速度达到了惊人的70公里/小时(现代中等距离信鸽速度为48-95公里/小时),每两个鸽站间距离350公里,中等情况下每头信鸽从一战飞到下一站用5个小时,从国都到边境不过10个鸽站,确保通常冬天信息可以在10天内传到,20天内往返。在日照时间长的夏季,普通信鸽上午下午各到一站,信息可以在5天内送到,10天内往返,特殊的快鸽飞行速度可达90公里/每小时,还可以夜间飞翔,鸽驿换鸽飞行,从国都到边境信息最快可在2~3天内到达,5~7天内往返。

最开始信鸽常常遭到人的捕杀和鹰隼的捕食,军情司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解决手段,他们悬赏能够捕捉到军用信鸽的人,结果在短短三十年内,在信鸽接力中有低飞,中途休息多,对人类警惕性不够的信鸽品种全部被淘汰,而一旦发现信鸽被鹰隼捕食的情况,军情司会派出人手,捣毁出事鸽驿段方圆数百里内所有的鹰巢。后来夏国和基辅罗斯国开展的时候,好事者说,以鸽为象征的夏国和以鹰为象征的基辅罗斯国是天生的仇家。

在军情司建立最初的军用鸽驿网络后,丞相府察奸曹不甘心借用军情司的网络,也建立了自己信鸽网络,再后来浮海行建立了民用的信鸽网络,再后来不少商人也建立起独立的线路,而民间的爱好者更大行其道,夏国城市和乡村的天空飞满了鸽子,军情司对此都持放任的态度,因为天空中的信鸽越多,就越容易掩护军情司专用的信鸽。

鸽驿行当逐渐成为堪比后来信息业的一大产业,成本降低之后,文人们甚至信鸽来传递脍炙人口的诗词,当年苏轼一首名词出来,五天之后,河中便有吟咏,就是为此。

顺便提一句,夏国的版权保护,印刷文集是不需要取得作者同意的,但出版者要按照印量向官府缴纳版税,官府和作者三七分成。所以,诗文高度流行的柳家和苏家都是因出版致富的作者。

在夏国吃鸽子肉一定要店家出示肉鸽原产的文书,因为吃信鸽是非法的,吃军用信鸽是足以被送进劳役营的重罪。

三、轮流到国都议事的校尉和护民官,国库、民库、内库

夏国有大约40个州,400个县,每县5万到10万人口不等,有一校尉、一学正、两护民官、三教士(除了各自负责教区,组成三人合议制的宗教裁判所),七裁判官(一人、三人或七人合议制的审判),每个护民官有十名下属,教士有两名随从,学正和裁判官分别有二十名随从,除此以外,丞相府任命的县令下面有二百人的地方胥吏,州牧有大约五百人的胥吏,全国胥吏人数为10万多人(县令和州牧需要士人身份,胥吏不需要),加上约20万现役军士,官民比例约1:100。

其中校尉和护民官除了承担地方军政事务外,还承担全国性立法机构的职能,每年各州大约有一半的校尉和护民官都在国都,校尉在国都时,军中事务有他委任的百夫长代署,而地方护民事宜则由两个护民官轮换承担。

根据不断丰富的护国誓约,通常情况下,位于的国都敦煌的护国议会和护民议会,根据事件的紧急和重要与否,分别提前半年、三个月、一个月将投票的议题通知在各地的校尉和护民官,以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和各自的军士以及荫户交流意见,考虑投票选择。在国都的校尉和护民官也可以通过鸽驿来地方上交流意见,还可以和其它同僚商讨。

在极端紧急的时刻,夏国皇帝可以独断下旨,由在首都的两百多名校尉和四百多名护民官同意执行,今后再取得尚在地方的校尉和护民官的补正。

在国都的校尉和护民官都是分期轮换制的,虽然任期一年,但每个月都有大约十分之一的人会轮换回原来的驻地,校尉和护民官可以在最短八个月的停留敦煌参会期间认识绝大部分其它校尉和护民官,他们之间可以发展出良好的私人关系。

一次投票是秘密投票还是公开投票,由校尉和护民官自己决定。

校尉在国都期间除了议事以外,还要接受军校的培训,大将军府会安排高质量的军事课程提高校尉的素质,并且通过观察评估,结合校尉的战功等情况任命将军。校尉是晋升将军的必经途径,校尉一般都能积累功勋取得不世袭爵位中最高等级的彻侯爵位。将军负责整个军团和某个方面军司,将军中地位尊崇者授上将军,但上将军并不轻易授人。

校尉在夏国的地位已经很高,赵行德入夏五年后晋身校尉,27岁已经是当时校尉会议中最年轻者,而且他是近卫军团之一承影军的校尉,拥有投两票的权力。

夏国从立国开始,种种法定的税款进入国库,而护民官会议为了国家、州、县三级护民官会议本身的开销,以及支持一些有必要不让丞相府下属的行政系统来开展的特殊项目,建立了三级民库,如果行政系统没有效率的话,护民官会议就会不同意丞相府和州县官提出的项目请求,而将预算拨给民库,通过民库招标或者建立非常机构来实现意图。但校尉会议有权否决一切护民官会议的决议,因为武力在这个时代是有最终决定权的。皇帝登基需要校尉会议和护民会议共同的同意,但弹劾皇帝的权力只在校尉会议而不在护民会议。

夏国国库每年固定拨一笔款项给皇室,各国王室也经常赠送给夏国皇室大笔钱财,皇家荫户当中,既有需要上交三成岁入的,也有如皇家税吏这样不需要上交收入的,视习惯和传统而定。同时,从开国皇帝陈德开始,皇室就经营各种产业,陈德拥有很多专利,学徒钱产生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滚动投资了上百年,形成了堪比浮海行的巨大内库,皇室亦通过内库的经济力量对国家施加影响。皇室内库接受外国和地方的赠送是要公布的,如果校尉会议和护民会议之一认为不合适则充入国库,但皇室内库的运转则是不公开的,由陈氏皇族任命的财政内大臣负责。内廷大臣中有几人和编制内的随从是国库支付薪俸的,而皇帝不经国会同意任命的大臣和招募随从,需要自己支付薪俸。

四、夏国的军事教育和贵族

在宋为太学生的赵行德,入夏后会经历完整的军事教育的再锻造。

夏国的军事教育是从家教和私学开始的。军士的崇高地位使全国民众尚武,男孩子从小会被教练骑术、剑术、枪术、弓箭等战阵技艺,好的家教和军事私塾会根据男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使他有更大的把握能够超过同辈而跻身军士,二十名夏国的男子当中,只有一人能够成功通过军士方式晋身士人,由于竞争性选拔的关系,招收军士的标准一再提高,成功者固然是精英之选,被淘汰者也大都身具一定的军事素质,不接受军事教育的男丁在夏国是被人看不起的,大家的观念是,即使自己成不了军士,但这一代接受的教育多少会对子女的素质有一定影响,三代习武出一个军士的成功例子不乏其人。

是否跻身军士固然有家境的教育的原因,但在夏国军士如此高强度的竞争下,个人的天赋和勤奋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富足人家没有子嗣有这样的天赋的话,他可以细心地发掘一个有希望晋身军士的男孩,从小施以恩惠,然后在他晋身军士之后成为他的荫户,如果不行就找一个军士女婿,这样会少很多麻烦。

私学军事教育是夏国人军事素质的基础,而从军以后的训练则更加严格,军士们要同样优秀的同辈竞争十夫长的位置,还要学会严行纪律,学会过公民的政治生活,最后这点对十夫长往上爬升为百夫长乃至校尉至关重要。夏国军队认为,勇气、纪律、和战术都是军队制胜的法宝,重要程度依次为纪律、战术和勇气,战略属于更高层的问题。纪律能够填补勇气和战术的不足,而后两者则很难代替前者,所以夏国军队的军士教育首重纪律,其次才是战术。没有勇气面对战斗的人根本就无法在夏国军队里混下去。

军士晋身十夫长、百夫长后,会接受军团和军司安排的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对战术的理解,校尉的教育和考核则由大将军府会同学士府负责,将军和大学士亲自授课,一个夏国的校尉能够领兵打仗,提出极有针对时弊的议案,也能坐下来跟你讨论博物学。

夏国主要还是一个士人当权的社会,校尉会议和护民官会议都对贵族参与权力分配抱着警惕的态度,所以夏国的世袭贵族还是以开国勋贵为主。夏国贵族的主体是军事贵族,如果你在夏国听到有人称呼另一个人为爵爷,他很可能是一位彻侯。反而是世袭贵族当中,除了真正的开国公侯,一般都不愿意被人以爵位称呼,很多世子甚至选择放弃荫爵。

但贵族还是有世代积累的影响力,最明显的是拥有上上万亩到十万亩不等封地的开国公侯,他们用提供额外的授田的办法招徕部属和佃户,开国皇帝陈德为了酬谢功臣,许多生财之法也拉他们入股,使很多开国公侯都发家致富。军中积累的人脉、庞大的封地和财富、陈氏皇室对功臣的酬谢,以及夏国世袭贵族家中严格之极的军事化教育,使许多开国功臣家族历久而不衰。历代皇帝和议会更是在开疆拓土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边疆家族,这些人虽然没有贵族爵位,却是当地的世家和大地主。夏国的贵族往往同时具有大商人的身份,例如秦国公辛氏经营着全国首屈一指的漠北马场,与之临近的于伏家则是夏国与宋国之间的貂皮贸易的主宰。


  (https://www.kenwen.cc/book/462700/16310878.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