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甲骨
离了相州,过汤阴县,到安利军。与安利军隔黄河相望的是滑州,附廓县为白马县,两地之间有一座黄河上的浮桥,即白马浮桥,是沟通黄河南北的要道。滑州是一个特殊地方,被河东路、河北路、京东路和开封府围住,但却属于京西路,是京西路的一块飞地。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一是历史因素,当然更重的是方便京西路统一管理治理黄河,京西路帅府统一组织黄河防务。
河北路和河东路进京,要么走白马浮桥,要么走西边的孟州浮桥,经西京河南府转京城。除这两条路外,都是小路。杜中宵此次回京,因为要到潞州拜访转运使,与上次不同,走的东路白马浮桥。
到了黄河岸边,十三郎骑在马上伸着脖子看着奔腾的河水,感慨道:“过了河,可就算是回到中原了。自三年前随着官人到河东路任职,一眨眼就几年过去,都快忘了中原是什么样子了。”
杜中宵道:“可惜是冬天回来,京城与火山军一样寒冷。”
十三郎连连点头称是,觉得有些遗憾,所谓近乡情怯,到了黄河岸边,以前中原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历历在目。既恨不得身插双翅,尽快回到家中,又有些惶恐。
正要打马前行,十三郎突然问道:“官人,先前在相州的时候,你为什么一力为孙老儿说话,让他免于发配,只在本州效力?那老儿熔铸铜器,罪过不小,这样岂不便宜了他?”
杜中宵道:“他有铸铜器的本事,将来不定用得着。”
十三郎道:“铜匠哪里没有!就是我们老家,州城里一样有几家铜匠。”
杜中宵笑道:“铜匠和铜匠不一样。一般的铜匠,只是敲敲打打,并不会铸器。会铸器的,也多是只会制铜镜,其他器物就不行了。孙然能铸几百斤的铜器,可不常见。就是京城里,有这手艺的也多是为宫廷做事的待诏。此次回京,若是一时不必外任,朝廷应允,我想试着铸几门大的铜炮看看。京城里的待诏哪里会听我的吩咐?做这事,或许就用到这样一个人。”
十三郎道:“现在陶十七在相州铸的炮不少,比以前精良,铁又便宜,为何铸铜炮?”
杜中宵道:“炮这东西,越大越有用处。现在的铁残渣太多,用来铸炮不妥,大炮只好用铜铸。如果铸出千百斤的大炮来,几炮就能轰塌城墙,岂是现在的铁炮可比!”
十三郎惊得吐了吐舌头:“官人说得吓人,什么东西能够几下就轰塌城墙!有那等利器,城池还有何用!我也听军中的人讲过,炮的用处,就是打掉城头的守城器具。”
杜中宵就笑:“口说无凭,你自然不信。什么时候铸出来了,让你见识一下。”
十三郎只是摇头,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能够轰塌城墙的武器,该是个什么样子。
正在这时,前面的随从办妥了过浮桥的手续,前来禀报。杜中宵带着十三郎催马上前,准备渡河。
到了浮桥边,却被一个守城的都头拦住,指着一个打开的箱子道:“这里面是什么东西?都是龟甲兽骨,上面还刻着有字,莫不是厌胜一类的物事?过了浮桥就近京畿,你带这些什么?”
杜中宵看了看箱子里的东西,道:“这是从相州收来的,确实是龟甲兽骨。上古之时,朝廷做事都要卜筮,这便是记载筮词的。我偶然收到,回京之后自有用处。”
那都头看杜中宵带的东西不少,又不是什么高官,没有得到好处,心中不舒服。有了由头,便就不肯放人过去,吩咐把箱中的东西都翻出来,等候上官查验。
杜中宵做了几年的官,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冷笑道:“我是朝廷命官,奉命回京,岂能被你一个小小都头纠缠?我箱子便放在这里,哪个敢上来翻检,必奏时朝廷。你尽管去报这里主事的,让他自来搜检便了。不过你们为难我,等我过了浮桥,必会找机会为难你们。”
那都头斜着眼道:“你芝麻大点官,口气倒不是小!我在这里守桥多年,什么人没有见过?”
杜中宵冷笑道:“你见过的自然多了,每年到契丹交聘官员都是由此过,更不要说到河北、河东路赴任的官员。我看邸报上,这两日新任的河北路田提刑也要过桥,你若存心刁难,我便在桥这一边等上几日又如何?你看不上我一个卸任知军,难道也胆量撩拨提刑?”
那都头有些心虚,看着杜中宵道:“你认识新任的田提刑?”
杜中宵道:“以前在京城的时候,有过数面之缘,倒还谈得来。”
那都头不信,想了又想,还是不敢赌自己的前程,口里骂骂咧咧,让杜中宵一行上了桥。这些朝里的文官,什么一起交游,诗词唱和,谁知道他们怎么就搞到一起?一个小小都头,还是不要行险。
田京是数年之前定川寨之战时的镇戎军通判,那一战虽然败了,田京这些人却立得有功,几年时间升到了一路提刑。杜中宵与他并没有什么交情,上次回京的时候,一起赴过酒宴而已。刚好在相州的时候看朝廷邸报,田京接替王仪提点河北路刑狱,临时用来吓唬一下这个小都头。
别看这些守桥的官不大,他们把守要路,收好处习惯了,见的世面又多,雁过拔毛,没有财物到手便浑身不舒服。杜中宵只是一个卸任的知军,这些人不怎么放在眼里,能捞一点是一点,杜中宵还真拿他们没办法。当然,一定不给,他们也奈何不了杜中宵。
箱子里的兽骨龟甲,是杜中宵在相州特意搜集来的。他可是知道,上面刻着的甲骨文,有多么重大的历史意义。收集这些东西,此次回京,准备送给喜欢这些东西的朝廷重臣。目的一是投其所好,让自己试学士院的时候顺利些。再一个引起朝廷的重视,提前千年保护这珍贵的历史财富。
此时朝中的宰执和翰林,颇有几个人喜欢研究古文字,杜中宵凭着记忆中的一知半解,说不定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个时代研究钟鼎文的多,甲骨文还真没人研究,算是钻个空子。
试学士院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除了要求做出基本合格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宰执重臣的认可。只要入了他们的眼,文章做得稍微差一点,也能过关。刘太后当政的时候,他的亲戚马季才,连文章都是主考官帮他写的,一样得到高等。更不要说现在的翰林学士钱明逸这个异类,只因为有吕夷简的支持,从制科到馆阁试,一路畅通无阻,自身并没有什么才学。
说到底,杜中宵还是对自己的文学水平没有自信,想方设法减少过关难度。进馆阁,这可能是杜中宵仕途上的最后一次考试,只要过了,将来前途无量。一旦失手,会严重影响未来发展,就此失去进京做官的机会也说不定,一生只做个地方官。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亚于考进士,不得不重视。
(https://www.kenwen.cc/book/463242/445245749.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