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126章 温寒变

第126章 温寒变


第126章温寒变

“小冰河期?”

朱雄英一脸疑惑,这是什么东西,难道是哪条河的冰期吗?

可一条河的冰期,和黄河中上游种树又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叹了口气,小冰河期可谓是在明朝灭亡的关键节点上,重重踹了一脚。

否则,说不定还能多支撑几十年。

“年有四季,日有昼夜,这个道理人尽皆知。”

朱雄英点点头,可这和小河冰期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四季之上还有一个,跨时更长的节气变化。”

“姑且称之为温寒变吧。”

小冰河期不利于他们理解,温寒变就直观多了。

“温寒变?”朱雄英彻底迷糊了。

四季之上的变化?什么意思啊。

陈景恪尽量用他能听懂的语言解释:

“这个变化以四百年为一个周期。”

“四百年气候会变冷,四百年气候会变得温暖。”

“就和一年四季,一日昼夜一样,不停的轮回。”

朱雄英听懂了,可也震惊的张开了嘴巴,好半晌才说道:

“这……这……怎么可能,我为何从未听说过。”

如果这话不是陈景恪所言,他必然会认为是胡扯。

可即便他再信任陈景恪,也无法接受温寒变这个概念。

“哗啦……”外面传来声响,似是有人不小心踩到什么东西。

陈景恪心中一动,估计是监听自己的人,被温寒变给惊住失态导致。

这个念头刚刚升起,就见房门被人推开,朱元璋面色凝重的走进来。

“皇爷爷。”

“陛下……”

朱雄英和陈景恪连忙起身行礼。

朱元璋点点头,对外面说道:

“任何人不得靠近此地十丈,违者杖毙。”

“是。”孙福的声音响起,随后就是一阵脚步远去的声音。

朱元璋回身在主位坐下,道:“坐。”

朱雄英和陈景恪这才坐下,等着朱元璋开口。

陈景恪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亲自过来听课了。

不过这样也好,直接给他本人解释,效果更好。

朱元璋并没有说话,而是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陈景恪今天要讲课,就想亲自过来听听。

毕竟看记录,远不如亲耳听有感觉。

所以他特意加快速度,将政务处理完。

等赶到时,屋内已经开讲。

怕打断陈景恪的思路,索性就站在门口听了起来。

一如既往的没有让给他失望,陈景恪直接点出了黄河水患的根源。

带给他最大启发的,就是黄河夺淮入海的后果。

淮水支流被堵塞,降雨无法排出,整片区域都将成为泽国。

这并不难理解,只是以前从未有人,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

陈景恪只是略微一点,他自然也就明白过来。

心中马上就把工部的治黄疏给否了。

就在他以为陈景恪要提出解决办法时,哪知道话题突然转向了什么小冰河期,跨时数百年的温寒变。

这一下转变很突然,也让他无比震惊。

这东西不论真假,传出去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所以暂时不能被太多人知道。

于是他立即发出声音,阻止陈景恪继续往下说,然后将所有人都驱赶开。

必须要确定,这玩意儿真的只是一种气候变化,还是有别的东西。

如果只是一种气候变化,那么在洪武朝发现这个变化,也可以算是文功一件。

如果还代表着别的东西,那就要慎之又慎了。

想到这里,他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抬起头看了看陈景恪,开口问道:

“你方才说了黄河夺淮入海的危害,可有解决之法?”

陈景恪很是意外,老朱竟然没有直接问小冰河期的事情,而是关心黄河?

难道他对这事儿不感兴趣?

不对啊,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不感兴趣。

算了,先不管这么多了,他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吧。

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却也并未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道:

“方才我并未说完,黄河夺淮入海还有一个危害,甚至比淮水被堵塞危害还大。”

朱元璋道:“说。”

陈景恪起身拿起地图,用笔将洪泽湖给圈了起来:

“黄河夺淮入海之后,会经过洪泽湖。”

“洪泽湖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泥沙会大量淤积……”

“面对如此大的水域,我们只有加高湖堤……”

“用不了多少年,洪泽湖就会成为地上悬湖……”

陈景恪用手比划了一下:“比淮水上游所有的地方地势都要高……”

朱元璋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洪泽湖处在淮水下游,如果它的地势比上游还高。

就会成为一道长堤,堵住上游的水,无法流入大海。

一旦天降大雨,就定然会形成内涝。

最可怕的,还是黄河在洪泽湖上游的河段决堤。

到时候河南南部、应天北部的广大区域,将会成为泽国。

这不是陈景恪危言耸听,在上一世发生过无数次。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二零二一年那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暴雨。

河南和安徽受灾最严重,其原因就是洪泽湖堵住了洪水,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就形成内涝。

大家都知道洪泽湖的危害,但就是没人能动的了它。

为什么?

利益。

洪泽湖代表的利益太大了。

利益大,话语权自然也就更大。

而河南安徽的话语权,自然比不上东部沿海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只能牺牲话语权小的地区。

你们淹了和我有什么关系?

洪泽湖就是我的饭碗,谁敢动一下试试。

我象征性的给你们一点捐款,伱们还要感谢我。

就是这么简单。

可以说,黄河夺淮入海带来的遗祸长达千年。

直到二十一世纪,大量百姓还饱受其害。

现在是大明洪武年间,洪泽湖的地势还没有那么高。

如果及时解决,后面的一系列问题,也都不会再出现。

朱元璋看着地图,面色无比的凝重。

陈景恪描述的场景,他只要想一想就会不寒而栗。

以前只是觉得,黄河夺淮入海,就夺了呗。

不过是一条河,走哪条河道不是走啊。

现在终于明白,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至于解决的办法,他也想到了。

让黄河回归故道。

和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黄河故道早就住满了人,想将这些人迁走,哪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黄河也不会那么听话,去走原来的故道。

更大的可能,是找一条地势低洼的新河道。

一个不好,问题将更大。

不让回故道,淮水一线将会持续受害。

让黄河回故道,代价太大。

难啊。

这时,他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朱雄英刚才的主意。

一边修缮河道,一边在上游种树,减少黄河携带的泥沙。

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陈景恪刚才说,小冰河期来了,这个办法行不通。

那么……

朱元璋目光再次看向陈景恪,问道:

“好好给咱解释解释,什么是小冰河期,什么是温寒变。”

朱雄英也竖起了耳朵,他现在对这个温寒变特别感兴趣。

陈景恪略微整理了一下语言,才开口说道:

“温寒变顾名思义,就是整体气候偏温暖,整体气候偏寒冷。和四季变换,昼夜交替是一样的。”

朱元璋问道:“证据呢?”

陈景恪回道:“较为明显的变化标志,温暖期河南山东地区也可以种植水稻,寒冷期淮水会结冰。”

“先秦史书被大量焚毁,可以查到的记录不多。”

“秦朝之后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咱们就从汉朝开始说起。”

“根据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汉武帝时期,正处于由暖转寒的节点。”

“证据是,在此之前中原的农作物为稻和粟。”

“因为天气变冷,稻粟减产乃至绝收,汉武帝就在全国推广耐寒的小麦和豆类。”

“从此,中原的农作物从稻粟,变成了麦豆。”

朱元璋眉头皱起,还有这方面的记录?

陈景恪进一步解释道:“史书上有记载,汉朝初期亩产三四石,可是后来亩产就变成了一两石。”

“就算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也只能将产量提高到两石左右。”

“历史上很多人都做过类似研究,陛下应该听说过。”

朱元璋不禁点头,这一点他倒是知道。

从隋唐时期就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还有人做过试验,都没有结果。

他作为皇帝,自然关心粮食生产问题,也知道这个差异。

在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是度量衡的差异问题。

当时的度量衡比较小,所以亩产显得高。

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个说法,坚信还有别的问题。

陈景恪提出的这个说法,确实很新颖。

水稻的产量可不就是一亩两三石吗。

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会不会是巧合?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疑虑,就说道:

“陛下不妨着人去翻找一下,定然会有汉武帝推广冬小麦的记录。”

“粮食作物的种植关系国家兴亡,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关头,没有人会轻易改变农作物。”

这一点朱元璋是很认同的,他推广棉花的前提,是国家有足够的土地种植粮食。

汉武帝虽然有种种缺点,但绝对不是昏君。

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推广小麦。

难道他说的是真的?当时真的是寒冷期?

陈景恪等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

“寒冷期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比如连年洪涝,连年干旱……而干旱又会带来蝗灾。”

“汉武帝时期,这些灾难可谓是接连发生。”

“为了应对这些灾难,汉武帝发动军队开挖沟渠,兴修水利……”

朱元璋眉头微皱,这些他自然也知道。

只不过这些天灾,向来被认为是汉武帝失德,天降惩罚。

难道真的是因为寒冷期的原因?

如果是真的,儒家那帮子人要疯啊。

“除了汉武帝,还有相关记载吗?”

陈景恪颔首道:“有,王莽时期四月天降大雪竹柏冻死,这个记录陛下应当也知道。”

朱元璋再次点头,他可太知道了。

史书的评价是,王莽失德天降灾祸。

“其实王莽时期,正处在寒冷期加剧的节点,等光武帝继位气温略有回升……”

啊这……朱元璋有些无语。

如果是真的,那王莽也太倒霉了吧?

“但也只是略有回升,并未真正进入温暖期,整个大气候依然偏冷。”

“甚至出现了极端天气,比如汉殇帝时期,关东地区出现了连续两个月的降雨。”

“汉安帝继位后,更是下了一场更大的雨,波及从关中到冀中大片区域。”

“这场雨足足下了一个月,冬小麦的播种都收到了影响……”

“然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干旱……干旱过后又是半年的大雨……”

“之后这种极端天气更是时常出现……”

“史书上是有相关记载的,陛下派人一查便知。”

朱元璋没有说话,不用去查这事儿他知道,后汉书记载的很清楚。

“一直到了东汉末年,寒冷期达到了巅峰……”

“史书有记载,曹操派曹丕去广陵视察军队的训练情况。”

“因为淮河结冰,练兵不得不终止。”

“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关于淮河结冰的记录。”

“但,臣以为之前必然也有相关记录,只是大量书籍毁于战火,相关记录也消失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开始由寒转暖……”

“极端天气越来越少,农作物的产量也开始回升……”

“到了隋唐时期,温暖期恰好到来……”

“松赞干布之所以能建立强大的吐蕃,也得益于此。”

“整体气候变暖,高原上的冻土开始融化……”

“生长出了更多的草木,能喂养更多牲畜。”

“更多的土地可以种植农作物,庄稼的产量也增高了……”

“食物增多,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吐蕃崛起固然有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的因素,但气候条件为他提供了基础。”

“南宋时期,温暖期进入了尾声,气候开始由暖转寒……”

朱元璋猛然反应过来。

如果陈景恪的推测是真的,温寒变真的存在。

南宋是温暖期尾声的话,那大明岂不是……

陈景恪郑重点头,道:

“大明即将面临多灾多难的寒冷期。”


  (https://www.kenwen.cc/book/465544/18275340.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