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重生港岛之沈门崛起 > 第238章 危中有机(六)

第238章 危中有机(六)


1931年,欧洲金融市场爆发了扩散性金融危机……

当年5月,奧地利挤兑存款的浪潮波及到了匈牙利、捷克、羅馬尼亞、波蘭等东欧国家;7月初,德意志的银行危机迫使美、英、法决定让德意志延期偿还贷款3个月;7月下旬,英格兰的挤兑风潮使得经济体在短短两个月内流失了至少2亿英镑的黄金储备,英格兰官方被迫于9月21日宣布脱离金本位国际金本位体系正在崩溃。这场金融恐慌在波及整个欧洲后回过头迅速转向了霉国,1932年6月霉国也流失了近20亿美元的黄金。

在危机面前,各国起初各自求生,采取以邻为壑的措施与政策。在金融方面,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的相关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放弃金本位,形成了英镑集团。

1931年至1932年,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奧地利、阿根廷、希臘、捷克、拉脫維亞、丹麥、愛沙尼亞、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羅馬尼亞、东洋和巴拉圭等国施行外汇管制,法兰西则因其黄金储备充足而坚持施行金本位,并从1931年9月起连续将美元储备兑换成黄金,到1931年12月中旬,法兰西从霉国联邦储备系统换走共计3.5亿美元以上的黄金。

与此同时,比利时、瑞士跟荷兰等国的银行也相继向霉国联邦储备系统提出将美元储备兑换成黄金的要求,霉国的金融体系由此陷入了巨大的恐慌,黄金流失达到7.55亿美元,自此,1战后重建的国际货币体系从本质上讲可以说是彻底崩溃了。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1种货币制度。1816年,英格兰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促使黄金转化为世界货币。随后,德意志于1871年宣布实行金本位制,丹麥、瑞典、挪威等国于1873年也相继实行金本位制。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普遍实行了这1货币制度。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1货币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有1定的比价;(2)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块;(3)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4)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

从上述内容就可看出,金币本位体制有3个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人。

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其所含黄金的价值就可保持1致,金币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的需要,从而起到货币供求的作用,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由于黄金可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1,因而金币本位制是1种比较健全和稳定的货币制度。

…………………………………………………………………………………………………

1930年到1933年,霉国每年银行的倒闭比率分别为5.6%、10.5%、7.8%、12.9%,银行界的恐慌和挤兑在全国蔓延。公众对于银行体系的担心再次达到了历史峰值。1932年底至1933年初,公众持有现金率上升了16%,1933年3月6日深夜,羅斯福總統紧急宣布银行大休假,并中断黄金赎回和禁止黄金出境,挤兑浪潮以强制银行系统瘫痪的方式告1段落。

经过破产和兼并,1933年底能够开放营业的霉国银行数量缩减至危机前的1半以下。

随后,霉国官方将美元贬值41%,并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可以用国家债券担保发行通货,霉国实行金本位制的历史到此结束。

1933年银行业休假结束以后,霉国的整个金融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

1方面是银行在储户心目中的信誉难以重建,人们担心银行业再次发生各种危机而减少存款,更主要的是减少对中小银行的存款;而另1方面,则是借款人在银行心目中的信誉难以重建。由于霉国经济持续低迷,通货紧缩的趋势尚未结束,银行担心新增贷款很可能成为坏账,从而减少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整个金融体系由于缺少信用扩张而陷入到了泥沼中。

更为重要的是,于1913年为了保持银行体系的运转效率而建立的美联储对此束手无策。

经过1年的筹备,霉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于1934年开业。这1保险公司要求银行自愿参加,并对其成员银行的存款提供保险。这1机构并不隶属于美联储,而是1家相对独立的金融机构,投保银行也对此机构不具备支配权,该机构的理事会由白宫直接任命。

参加fdic的会员银行在吸收存款的竞争中比未投保的银行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银行间的吸储竞争以及各州不愿意给未投保的银行签发特许权,使得这1机构的会员迅速增加。

会员银行向fdic支付保险费用,其将对最高限额为10万美元的存款进行风险担保。

假设10万美元作为上限是为了防止银行发生挤兑,根据大萧条时期的历次银行业危机的经验,中小存款人的恐慌性挤兑是造成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就可以在1定程度上杜绝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对于工商企业的大额存款,这1制度则促使们不得不谨慎的选择存款银行,而不是盲目地追逐那些高利率但具有承兑风险的银行。

fdic的建立较为迅速地恢复了霉国存款人的信心,尽管没有帮助恢复银行向外放贷的信心,然而霉国银行业的挤兑和破产的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1934年6月19日,时任霉国總統羅斯福签订了《白银购买法案》,其中规定“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每盎司白银的市场价格达到1.29美元为止,或者直到财政部持有的白银储备的货币价值达到黄金储备货币价值的3分之1。

对此,霉国财政部长享有充分权利;白银价格因此出现了暴涨,白银法案迅速增加了高能货币,扩张货币的目标有了明显的效果,从而也带来了新1轮的复苏——从1932年到1937年白银的扩张促使了价格水平上涨了14%,批发价格上涨了32%,农产品价格上升了79%。

反过头来,许多霉国公民或许会发现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那个于1907年的大恐慌当中仓促成立的联邦储备体系几乎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

客观地看,或许这是霉国联储体系1整套反危机措施中的致命漏洞,也可以被认为是霉国官方的惨痛失误。由于羅斯福總統的改革弥补了前期的漏洞,fdic弥补了后期的漏洞,因此在后来的时代里,美联储依然将注意力放在了货币问题上,相信这才是它的天职。

……………………………………………………………………………………………

霉国对2战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对1战的投入,导致了霉国债务占gdp比例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对此,美联储通过维持低利率以确保财政部可以低成本发行国债。

在‘2战’期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大。‘2战’结束后,美联储用了6年才得以实现充分调整,不再需要人为地将利率保持在低水平。1951年的《美联储协议》使得美联储重新独立于财政部,从而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能够着力于确保物价稳定的使命。

‘2战’时期,尤其是在霉国正式参战以后,霉国本土社会施行的是1种所谓‘赤字开支’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连年攀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

1942年正式参战后,霉国的税收增加至144亿美元,但是财政预算大幅上升,达351亿美元,预算赤字为208亿美元;1943年政府预算收入为236亿美元,预算开支则为785亿美元,其间差额达549亿美元;1944年预算收入为443亿美元,支出913亿美元,赤字额470亿美元;1945年预算收入为452亿美元,预算支出927亿美元,赤字额为475亿美元。

在历史上,霉国并不缺乏向国内商业机构甚至公民借债的经验!

首先是内战时期,即1861-1865年的内战使霉国债务在1866年达到了当时有史以来的最高峰——28亿美元;此后,历经格蘭特、海思、加菲爾德、阿瑟、克利夫蘭、哈里遜6位總統,直到1891年克利夫蘭第2次出任總統时,霉国的债务这才下降至15亿美元。

1891年到1912年期间,美国又发生了1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建设48州,展开美西战争,修筑巴拿马运河,建立国家公园。这些看似光辉的事件为霉国增加了14亿美元的债务。1912年威爾遜入主白宫时,霉国国债达到了29亿美元。


  (https://www.kenwen.cc/book/466034/18275227.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