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 第367章 大明专利法的诞生!!

第367章 大明专利法的诞生!!


万历帝把话都说成这样了,其他的官员还有什么好说的。

    难道直接反驳皇帝?

    说,你说的都是些瞎话。

    又或者说跟皇帝去狡辩说,天底下如果没有了我们读书人可能天下就得乱这种话。

    一旦这种话说出来,那恭喜你,肯定会被万历帝扣上一个大不敬的帽子,然后全家抄斩。

    别看他十岁,可他杀人一点都不手软。

    所以官员们看到十岁的小皇帝,咬着牙握着拳头对他们说:朕就不相信,没了读书人还不能治理天下,这句话后。

    官员们个个是低下头去。

    他们能说什么呢?

    其实他们心里面很明白。

    即便没有高官厚禄,可就是当上官员之后的那种荣誉感,都会催促着无数读书人趋之若鹜。

    即便现在连工匠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经过三年的培训,成为地方官员,那些读书人也绝不会放弃。

    即便没有了那些特权,读书人依旧不会放弃。

    这不是因为环境造就,而是两千多年来的风气使然。

    在百姓眼里边,不管任何时代,当官都是高高在上的,都是能够改变阶层的。

    所以没人能够抵挡得了这样的诱惑。

    万历帝这么说,其实就是看透了这些个读书人,那点小心思。

    别看现在削减了那么多读书人的特权,但是读书人依旧会对于当官趋之若鹜。

    所以万历帝或者说陈寒根本就是有恃无恐,不在乎。

    反正不管怎么打压,不管是削减俸禄还是在特权上面剪掉了他们很多。

    依旧会有无数读书人想要当官。

    那干嘛还要对他们好脸色呢?

    边上的索菲亚听到万历帝对官员们的话之后,很是敬佩。

    她在大明这么多年发现一個问题。

    就是这些读书人特权太大,导致社会上有用的人才通通转向读书一条路,反而落下了其他的门道。

    比如工匠、工程师、药剂师、医生之类的,通通被沦为了底层人物才会去学习的东西。

    甚至大部分时候,是因为科举考试无望,又或者说是一出生之后户籍决定了他们没有办法参加科举,才会默默地做着这些被读书人视为下贱勾当的活。

    现在呢不一样了有陈寒的改革减免了那么多的特权,有现在京师大学的设立招揽无数人才,其实要不要读书人来当官,已经不重要了。

    当然即便是索菲亚也很明白,如今大明王朝经过这一百多年的积累,其实读书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官员数量饱和程度非常高,即便中了科举的读书人,也只能待在家乡等待着派官。

    他们读书之后,有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当官,只是因为家里面有产业,需要他们中科举,从而获得豁免权。

    这也是陈寒并不担心没有读书人的原因所在。

    有万历帝在背后撑着腰,索菲亚对下方的学子们再次说道:“诸位,你们千里迢迢赶过来,绝不是为了玩闹,来京师大学也不是一时兴起,古有千金买马骨,如今这京师大学第一届招收的学生,为了让天下人看到我大明重视除读书人之外的各类人才,经过国公爷的允许,又经过学院的统一考量,从你们入学第一天开始,每个月学院给你们补贴二两白银的收入,同时食宿全免,这二两白银完全是为了补贴你们家里边所需。每个月考核一次,考核的前十名,每一个人至少奖励五两银子。”

    这话一出来,立刻让下边那些个文官们一个个惊掉了下巴。

    免所有食宿也就罢了,每个月居然还有二两银子的补贴。

    甚至每个月还进行考核,考核前十名还奖励五两银子。

    这么下来,一年内最优秀者不得拿个百八十两银子,这可是要比七品县令的俸禄还要高啊。

    甚至就光是在京师大学里面读书领取补贴,领取奖励,三年下来可能都要比不知多少做买卖的利润高得多。

    这好事上哪去找?

    又学到了东西,增长了自己的手艺,又领到了银子,家里边又不需要自己操心,同时在毕业之后还能够当官。

    天底下的好事可都在这京师大学里边发生了。

    官员们一个个听完之后目瞪口呆,心里边极为不平衡。

    要知道他们十年寒窗苦读,可从来没有人补贴给他们银子。

    甚至有不少人还把家里人都给吃垮了。

    想想都知道,七八口人供应他一个人科举考试的开销,常年累月买书买蜡烛买文房四宝之类的,不知花费多少。

    为何很多官员当了官之后会下意识的去贪污。

    就因为他们科举考试的时候,给家里面带来了太大的经济负担。

    要供养一个读书人,一个普通人家里要付出的辛劳,那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所以这也客观地促进了古代的官场,不可能干净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陈寒的京师大学完全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那大家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这么夸张的条件,陈寒居然都敢开出来,有不少官员下意识就要去给万历帝汇报说,这不符合规矩。

    但是他们看到万历帝脸上的表情,满是赞同之后,跨出去的那一个脚步又撤了回来。

    刚才万历帝就已经说过了,没有你们读书人他也一样能够治理天下。

    现在看起来他是要重用其他的人才,就算自己的人去说,那也是自找无趣,于是这些人立刻就闭上了嘴。

    当然这样的条件一出,下边那些来参加特殊的科举考试的人才,工匠,木匠,瓦匠,泥匠等听到这个条件之后,心花怒放。

    “还有这样的好事,我还以为要自己自带食宿的。”

    “你说的这个我也考虑过,我甚至来的路上到京城还去找了几户人家,跟他们约好了要给他们打柜子,以此换在京城的食宿费用,可没想到这大学居然全免了,国公爷真是体贴啊!”

    “我的天,这还不止,每个月还补贴二两银子,诸位我问问伱们,你们哪个人能保证每个月能挣二两的。”

    下面的工匠个个都摇头。

    他们能吃苦,但是如今普遍工价都很低。

    他们在外面给人家建房子也好,打家具也罢,能够糊口就不错了。

    每个月能够余下一二百个铜子,就算是不劳此行。

    如今陈寒开出的条件,可是每个月每人补贴二两银子,这可是稳定的收入。

    就这一笔收入而言,就已经比过了不知多少殷实之家。

    就光是这一笔收入,一年就有二十四两白银。

    如果自己一直生活在大学里边,不需要花钱在食宿方面,这二十四两白银完全就可以给家里边用。

    家里面有着二十四两白银,那日子过得可要比地主还要阔绰。

    要知道一个四口之家过个殷实生活,一年只需白银四到五两。

    而家里边自产自销,可能还不需要这么多。

    二十四两,够六个四口之家打着滚过一年的。

    如此条件就已经让不知多少工匠趋之若鹜。

    再者还有考核前十名的奖励。

    虽说不一定能够每次都争取,但只要一年当中,有这么一到两次争取到了,那就是五两到十两的收入。

    如此一来,家里边的日子不是得过得多么富裕。

    所以就光是这两个条件,就已经让下边的那些人才个个激动万分。

    想着等一下的考试必须要竭尽全力,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来通过这一次的招生考试。

    这还没完,索菲亚继续说道,“除了考核除了每月补贴,我相信诸位每个人手上都应该掌握了一门独门绝技,也是你们所谓的吃饭的家伙。国公爷很体贴你们,知道让你们无偿拿出来互相交流,那肯定显得无赖,所以国公爷在咱们大学内部,成立了一个京师大学专利局。

    这个专利局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你们每个人掌握的那门独门绝技,如果在专利局登记造册,那么你们会享受到什么好处呢?

    首先这门专利会拿出来在学校教学之用,但学校不会白用,每个月给这门独门绝技补贴一两白银,这是学校拿来教学之用。

    第二,如果你的独门绝技能够对天下的建设有用,比如修建宫殿的某种卯榫独门绝技,拿出来在修建皇宫之时用上了,而且非常好用,又省人工又省时间,还省木料,那就相当于你为天下建设付出了一份力,如果这项工程或者说这座宫殿用你的技术省下了一百两银子,你则能从中获得一两银子的专利使用费。

    如果一项工程省了一万两,那你就能得一百两的专利使用费。

    这个专利保质期在二十年,也就是说在这二十年里,不管哪个地方用到了你这项技术,都必须要给你钱。”

    索菲亚说完后,下边那些个工匠们目瞪口呆。

    从来就没有听过这种东西。

    他们每个人的确都掌握了一门独特的独门绝技,这是看家本领,也是他们吃饭的家伙事。

    这种东西本来在传承的时候,就有一些老师傅不愿意全部传授,除非是家学。

    正所谓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所以敝帚自珍,是古代很多独门绝技绝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陈寒很明白,自己网罗了这么多的能工巧匠到京师大学来,不可能不把他们的独门绝技给挖出来。

    当然挖出来之后也会给他们相应的补偿。

    索菲亚是非常惊讶于陈寒居然知道专利法的。

    毕竟专利法即便是在西方,也是从一四七四年才开始推行。

    换算成明朝的时间,那就是在明朝成化年间,到现在也不到一百年。

    她相信大明是绝对很少人知道这个东西的,可没想到陈寒居然知道。

    而且还要在京师大学实行,其实他不仅是要在京师大学实行,京师大学是一个点,在这个点试行之后觉得有用,陈寒便会在全天下推行。

    专利法的推行以及专利制度的推行,对科学技术的保护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中国古代之所以很多科学技术不被重视,一来是科举制度独尊儒术使然。

    二来就是对科学技术没有相应的保护,没有给予创造了新技术的人一些经济补偿,从而使真正的牛人没办法发掘出来,真正的技术也没有办法产生。

    陈寒是在基于首先把儒家灭掉,然后开始推行百家之法的基础上实行如今的专利法。

    既然破除了儒家独尊的地位,实行专利法就容易得多。

    工匠们听到这么个制度之后,惊诧万端,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还能够用自己的这门技术换来如此多好处。

    要真像索菲亚说的那样,如果自己的技术能帮助天下建设之事,省人工木料时间,那对工程来讲,岂不是如虎添翼。

    而且自己还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虽然只能够用短短二十年,但是这二十年里产生的所有利润都有他的一份,那就相当于存了一笔印子钱放在了钱库里边,每年都有利息产生。

    这对于他们这些工匠来说,那是绝对的好事。

    有些人手里面握着技术,一辈子可能赶不上一个大活,一辈子穷困潦倒,拿住技术又有什么用呢?

    甚至有的时候技术还会失传。

    而现在则不一样,现在虽说自己拿出了这独门技术,可能会让很多人学习并且使用,虽然做不到每一个个体使用这门技术的时候,都会按时缴纳专利费用给自己。

    但是在朝廷层面,在京师大学教学层面,这两个绝对的大头,则会给自己源源不断带来好处。

    就像索菲亚说的这样,你的技术如果真的有用被大学的教堂使用了,每个月给你一两银子的补贴。

    就算没有朝廷给的,一个月一两,一年十二两,二十年就是两百四十两,这是基本的保障。

    而一旦自己这门技术被朝廷使用了一次,他们不相信,朝廷的工程只花一百两银子的花销。

    朝廷的工程不就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两银子,如此一来,给自己的这个使用费用,一次就可能有一二百两银子。

    二十年里只要有十次使用了,那这一辈子那就是妥妥的富家翁了。

    两千多两银子是什么概念?

    在一个县里,两千两银子的身价都能排到前十位去。

    所以下边的工匠们听完了索菲亚的话之后,只有一个念头。

    我进入了大学之后,一定要立刻将自己的技术拿出来,去大学的专利局进行审核登记造册。

    有国公爷创办隶属于朝廷礼部下边的京师大学作为保障,他们没有一个人害怕朝廷会不给自己这笔钱……

    (本章完)


  (https://www.kenwen.cc/book/469000/18275098.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