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049章 新战法试点部队

第1049章 新战法试点部队


常浩南的反应,当即引来了一些不解。

毕竟A射B导并不算是个新概念了。

实际上,用机载雷达中继引导军舰或潜艇发射的反舰导弹,这件事情在70年代末就已经成了红海军非常成熟的战术之一。

虽然那会确实也是对方的鼎盛阶段,但单就通信技术而言,21世纪初的华夏没道理不如二十多年前的苏联才对。

于是接下来,常浩南花费了大概二十分钟,才总算解释明白为什么这个“A射B导”实现起来非常困难。

主要是目标性质差距太大了。

水面舰艇,普遍200-300米长,最高不过30节航速,并且只能在二维平面上行动。

飞机,翼展和长度一般都在20米左右,动辄600节甚至更快的速度,还可以在三维空间内闪转腾挪。

后者对目标刷新率,以及通信延迟的要求远远不止前者的20倍。

同理,搜索和锁定这两个过程,对目标刷新率的要求同样天差地别。

所以,给一枚空空导弹提供引导,所占用的带宽很可能比引导反舰导弹,或者把目标信息分享给友军飞机大上两个数量级。

以21世纪初的通信技术,还远没有奢侈到可以把宝贵的数据链带宽分配给这种使用需求。

另外在硬件上,首先还需要给每一枚导弹都安装一套和飞机同级别的机载双向数据链。

随之带来的成本问题可想而知。

即便先把钱的因素排除在外,21世纪初的一整套天线加处理系统,体积也是相当不小。

对于飞机来说当然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塞进去了。

但在每一寸空间都无比宝贵的空空导弹上,其实不太容易留出一个足够大的空间。

再退一步讲,预警机的C波段雷达本就不是为了火控而设计,精度有限,也不足以把空空弹引导到足够近的位置。

另一面的L波段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如果只是在理想状况下测试个一两次,或许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要想在真实作战当中使用……

只能说未来可期。

这个结果,只能说并不出乎意料。

毕竟,仅仅不到一个小时之前,华夏才第一次实现了预警机和作战飞机之间的数据链沟通。

甚至无中心的、两架作战飞机之间的数据共享都还没来得及测试。

这会就想玩其它花活,确实有点太早。

不过,道理归道理。

些许可惜的心情还是免不了的。

看着眼前的一幕,常浩南突然灵光一闪。

大约半分钟的头脑风暴之后,他大概确定了这个新思路的可行性:

“虽然以目前的条件,用预警机引导空对空导弹还有些困难,但我们或许可以换一种思路。”

本来,其余众人都已经重新看向了电脑屏幕。

结果他这一句话,又把大家的注意力给拽了回来。

“怎么说?”

一名高级参谋军官有些好奇地问道。

“如果用战斗机雷达引导地对空导弹……难度会小很多。”

常浩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地空导弹,尤其远程地空导弹的体积足够大,可以相对轻松地塞进去一些额外的硬件设备,甚至可以不依赖通用数据链,专门设计一个通信系统,负责飞机和导弹之间的信息传输,另外弹载制导雷达也足够大,可以在距离目标比较远的地方完成自主锁定,所以对于引导精度和传输延迟也没有那么高的需求……”

“当然,这只是从技术层面考虑,具体的工程实现不会这么简单,而且最关键的是……成本恐怕也很难下得去。”

他说这一番话,初衷其实只是想安慰一下刚才受到打击的空军领导而已,并没有真想搞出个什么具体产品。

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他没讲到。

就是射程。

21世纪初的地空导弹最远射程也就150km左右,地导部队一般又都部署在距离接触线比较远的地方,折算下来,其实跟战斗机发射自己的导弹也差不太多。

等日后有了射程300km级别的地空弹之后,再考虑这件事也不迟。

不过,常浩南还是明显低估了如今解放军指战员们追求新技术新战法的欲望。

以及对他的信任水平。

“听起来好像……还挺有用的?”

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第一个评价就给常浩南整不会了。

没想到,竟然还有人应和:

“确实……”

“这样,至少在面对大量低空目标的时候,地导部队也可以提前做出反应,而不是只能干看着,在末端才能发挥作用……”

“……”

听到这里,常浩南突然有点悟了——

由于最近几年华夏各方面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自己对于这个时代的认知相比刚重生那会已经迟钝了不少。

不管怎么说,眼下才2002年。

新三打三防仍然是解放军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尤其是其中的防巡航导弹。

相比前些年,压力不仅没有减小,反而还增加了。

因为在盟军行动出现巨大差错之后,美军也随之亡羊补牢,在后面几年里迅速将其军用的GPS终端升级到了第三代。

至少在短时间内,电磁干扰的效果都会打些折扣。

在这样的背景下,刚刚那种能让地空导弹克服地球曲率攻击数百公里外低空目标的技术显然很有吸引力。

毕竟,华夏近些年的空空弹装备数量虽然提升迅速,但也是按照正常空战的标准来储备的。

如果用来拦截数量巨大的巡航导弹,还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浩南同志,你们现在是否有这一类技术的研发计划?”

乔晨青显然是觉得,从常浩南嘴里说出来的事情,很可能已经在不声不响地推进当中了。

应该说,这种情况确实发生过很多次。

但这次真没有。

后者赶紧摇头:

“刚刚只是我的想法,目前还没有什么研究计划……”

“那如果……”

这次,都不用对方说完,常浩南就能猜到是什么意思:

“如果真有需求,可以基于现有的数据链技术进行开发,做上几次试射看看情况,这个事情难度不大,让航天科工的同志和电科集团配合一下,应该就能完成。”

“只不过要测试的话,就会涉及到航空、地导、雷达等多个方面的单位,恐怕需要空军方面专门协调一下……”

现在常浩南旁边几乎站着半个空军领导层。

协调,当然不是问题。

但乔晨青显然有些别的想法。

低头思索半晌之后,他转向身边的参谋军官:

“我们能否更进一步,以目前的鼎新训练基地为骨干,再纳入除航空兵以外的其它兵种,建设一个面向长远未来的、专门针对新技术新战法的试点单位?”

(本章完)


  (https://www.kenwen.cc/book/471404/18274415.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