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农门娇娘:捡个郎君生个娃 > 第36章:限时贩卖

第36章:限时贩卖


  

不过这做来做去,还是些豆子上的生意。

最近有些小贩拿着湖里的小鱼跟她换豆腐,吃着这鱼,林舒晴忽然想到了曾经吃过的豆豉鲮鱼。

豆豉是拿豆子做的,做起来也简单,拿着豆子煮熟以后,等它长毛,再处理就是。

天冷长毛慢,这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跟豆腐比起来,这豆豉是可以长途运输的。

可以运到别的地方去卖,而且保质期也长,更重要的是取味方便,路边就着窝窝头便能吃。

想到做豆豉以后,林舒晴就找匠人定了一大批的小罐子。

这豆豉做出来以后,第一件事还是让王掌柜的伙计给他带了一些。

某些菜在烹饪的过程中用豆豉上色就会漂亮不少,而且跟豆子的口感比起来,豆豉更为奇特,还带着一股酱香味。

林舒晴把大概的做法一讲,让活计带回去交给王掌柜,不一会儿就收货了一大批的订单。

比起豆芽,这豆豉更好做,也更便宜,村里人也吃得起。

林舒晴也没多要,四斤豆子换一罐子豆豉,用钱则是6文一罐子。

虽说是小罐子装的,可里面结结实实有一斤的豆豉,一家人得花一个月才能吃完。

这年头没菜吃,便是光吃豆子,四斤豆子一家人最多两顿就吃完了,当菜吃远远不够的,所以换上一罐子豆豉还是很划算的。

做豆豉的地方林舒晴设在自己家里,左右是说跟自己娘亲学的。

每日换豆豉、买豆豉的人,就在林家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豆子也不是能随便换的,得把麻袋里面的豆子倒出来,细细挑拣,若是坏的多,定然是不会给够分量的。

加上林家的豆豉分量有限,所以换的话是一人一周只能换一次,买倒是可以买两罐子,多的没有。

七天才开门换一次,很多人想不明白林舒晴这又是干什么?

这么好赚钱的生意,还得算着日子才能卖,哪有这么做生意的。

站在门口数钱的林舒晴笑了笑,换上认真的神情道:“这豆豉做的慢,我一家的孩子在一起才能做一周的量。”

“而且这豆豉每顿夹上数粒就能下饭了,也不用天天吃,买多了回去放着还会坏。”

“七天做一次生意,就算人再多,也不可能一天吃完,够的够的。”

话是这么说的,可是在林家门口排队的人直到天黑了才散去,还有不少买不上豆豉的,怪自己来得晚了。

时下的东西的都是卖个新鲜,若是能早上一会儿抱到镇子上卖,双倍价格的都是有人买的。

越到后面,越是不值钱了。

叹气归叹气,总归这豆腐还是能继续卖。

自从屏南坡的豆腐生意起来了,不少村里人把自己家的院子收拾开了,组一两间屋子给外面来买东西的商人,供上些柴火热水,要吃饭得另外付钱。

运气好,一天能挣个十几文。

还有脑袋热络的,直接在自己家院子旁边再搭了几个棚子,屋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就着马棚一起出租。

不少商人是的马匹驴车过来的,驮豆腐的,买豆芽的,天黑赶不及回去就在村里下榻了。

本来对林家生意颇有怨言的,这会儿也稍微有些缓和心态。

这豆腐,拿出来村里一起做,这豆芽豆豉为什么不一起拿出来呢?

也是,这是人家家里的方子,又不像这豆腐一样,家家户户都能参与,林舒晴是个有本事的,不然也做不出这些。

每日看着林家来往的商人,大家多少有些羡慕。

可是现在商人在他们家入住,自然得利的也是他们,也就巴不得再来多些商人。

关于豆芽做豆豉这些事,林舒晴也有自己的打算。

之前跟杜叔一起做,是因为怕自己奶奶家惦记。

现在看来他们确实是惦记着,可又奈何不了她。

就算说也是跟贵人一起学的,这理由也太牵强附会了些。

这些东西她不是不想自己拿出去村里人一起做,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每天忙碌这些东西,一天能有上百文的纯收入,在村里面看起来是大户人家,可是放在外面是绝对不够的。

她跟王掌柜打听过外面念书的价格,到了府城里,若是要跟名师求学,要么就是要考上案首,要么就是拿银子砸进去求学。

这不是指花钱把人塞进去,而是说在学堂里面的花销。人家也不是谁都收的,要收有的起码有秀才名头。

每年给学费就得几十两银子,还不算买书吃穿各种花销。看看家里的这些小子,她家里有三个小子,肯定得花上她不少钱。

可这钱不花是不行的。

住屏南坡有屏南坡的好处,不住这里也是有好处的。

她还有些赚钱的法子,暂时用不上,也不打算在村里开干。

乡里乡亲的,很多算不明白的。

眼前利益下,等利益大了更是牵扯不清。

所以她把计划定到了要在府城买一个院子和一个铺子,等赚够了钱,她就准备带着弟弟妹妹搬到府城去。

这是一个长期计划,林舒晴打算开始攒钱。

几百两银子她觉得完全不够看,可是她的生意做了一个多月也才赚了十几两。

这还是算了豆芽在这个季节卖得贵,不少富贵人家都撒钱订了。

林舒晴心中默算着家里目前的收入,外面也有人在算着她家的收入。

林家不远处隔着山坡的地方,一个贼眉鼠眼的人盯着林家的门口,看着院子里面的人。

每天有不少人来林家买豆芽,加上今天是卖豆豉的日子,这村里面的陌生面孔也多了。

各种柴火花销也大了。

现在一个稍微估价些的孩子,都知道两捆柴火能卖一文钱,村里人还有不少人收。

想赚钱的毛孩子都去了,能干的动活的大人自然也就动了。

来来往往的,好不热闹。

林家门口每天都有陌生人盯着,也没有注意到这人形迹可疑。

“叉子,怎么样了?  ”一个商人打扮的人走到附近那年轻身边不经意问道。

“还是原样,她每天门都不出  ,这活怎么干。”

“门不出就想办法把她引出去啊!”


  (https://www.kenwen.cc/book/475332/50281319.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