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韩暨制水排鼓风,郑玄提综合教案。
推荐阅读:旱灾逃荒:签到一口泉,打造王朝 凡人:我在凡人建立仙朝 离婚后,女总裁非我不嫁 辉煌万历:我在大明搞改革 帅世子佩丑剑,又苟又嚣张 闪婚顶级豪门继承人后被宠上天 四年后,前妻带崽归来虐翻渣爹居居丫 正经养崽四年后,豪门亲爹找上门 尤物 鬼灭:我儿继国,开局娶无惨进门
“夫人,不知此弩可杀敌几步之遥?”
刘辩看向黄月英问道。
“陛下见识的这支,可杀五百步外之敌。”
“若是陛下想要增加元戎弩的射程也并非不可,只是需要增加弩机的大小与重量,如此一来这弩便只能用于守城了。”
“但臣妾从刘晔所画的霹雳车中得到了灵感,或可将元戎弩叠加于推车之上,如此一来,此弩车既能攻城也能野战。”
黄月英说罢,立刻展开了弩车的图纸,对着刘辩详细地解释着其中的原理。
“如此耗费精铁的弩车,若是要大批量地配给军队,百匠所应付得过来吗?”
刘辩看罢图纸,不禁心生忧虑。
毕竟在这个时代,冶铁技术虽然基本成熟,但熔炉的加热与保持热量,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
“陛下放心,所中有位名叫韩暨的匠师,他从臣妾的水车中汲取了经验,已经成功研制出以水力代替畜力的鼓风机。”
“这水力日夜不断,无需饮食补给,可持续稳定地鼓风,臣妾粗略算下来,相比以往,此法可让锻造的效率提高三倍有余。”
听完黄月英的话,刘辩心中暗喜,韩暨其人的确是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水排鼓风机的,曹魏也是借此发明,能确保自己的军械相较于其他两家永远保持着充足的状态。
刘辩微微一笑,不禁对自己建立百匠所的决定而高兴。
中华大地,人才辈出,有才者甚至可以覆盖世人能想到的方方面面,而其中能否改变天下的,只看当权者是否对其重视罢了。
一如学宫与百匠所,这两方机构初成之时,受到了各大世家的阻碍,世家的阻碍并非单纯地说明这两个机构的不好。
而是这样的机构一旦由皇权与中央进行扶持,便会迅速成长起来,一旦文化与科技飞速成长,势必会引起时代格局的变化。
这种变化往往意味着老贵族与老世家手中的原本赖以生存的技能与手段会贬值,这才是世家会阻止的真正目的。
当然,每个时代皆有自己的局限性,并非所有统治者都会认识到这一点,但这对于刘辩这位穿越者来说,却是极为巨大的红利。
“好,这韩暨有大功于社稷,朕封他为匠师,协助夫人管理百匠所的事务。”
“但他的水排鼓风机暂时不可对外推广,夫人还需把此当作机密对待。”
刘辩当即封赏,随后对着黄月英认真的说道。
“陛下放心,此事臣妾心中有数。”
黄月英点了点头,应和道。
“朕今日收获颇丰,百匠所有诸位能工巧匠,乃是我大汉之福啊。传朕旨意,百匠所内所有工匠,都赏赐半年的俸禄,以慰劳苦。”
刘辩此话一出,身边的所有工匠立刻跪拜感恩。
“诸位继续忙公事吧,夫人,朕便不打扰了。”
刘辩摆了摆手,便从百匠所走了出去。
张让紧随其后,侍奉左右。
“张常侍,百匠所与医官所的投入还可以加大,医者事关民生,匠者事关军事与农业,皆是我大汉的社稷之基。”
“若有所求,只要是合情合理的,即便是由朕的少府出资,也不可薄待他们。”
刘辩说罢,张让立刻点头称是。
“陛下放心,学宫、医官所与百匠所的所有开支都是先入国库再入少府,每一笔老臣都细心地记下了。”
“至于人员的出入也全由吏部记录,从不横加干涉。”
“嗯,这很好,走吧,随朕再去学宫一趟。”
刘辩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着鸿文学宫走去。
此刻已至午时,学子们皆已经罢课,在学宫中享用午食。
学子们见张让带人前来,并不意外,他们早已见惯了朝中大臣往来学宫了。
刘辩在张让的指引下,直入学宫的主殿,此刻司马徽与郑玄两位大家正在主殿之中备课,两人见刘辩前来,立刻恭敬地出殿相迎。
“老臣见过陛下。”
两人异口同声,给刘辩行礼。
“两位先生快快请起,郑先生,你也来了一段时日了,不知朕这学宫之中的学子,比之北海的郡学如何啊?”
刘辩先扶起了郑玄,缓缓问道。
“启禀陛下,这北海的郡学岂能同陛下的学宫同日而语,陛下如此问,倒真是羞煞老臣了。”
郑玄老脸一红,摆了摆手。继续说道,“陛下啊,只是老臣有一事不明,还请陛下指点。”
“郑先生请问。”
“请问陛下,为何学宫中的学子可不学四书五经,直接便学军武战阵与医典农桑啊?”
刘辩闻言,微微一愣,这郑玄毕竟是老儒,比不得司马徽那般开明,有此一问也是正常的。
“郑先生,朕也知道四书五经可养人德,实是教养学子们为人的根基。”
“但此刻大汉并非海内承平之时,不论是朝中还是前线,有许多地方都急需用人。”
“朕如此说,朕先生可能明白?”
刘辩说得客气,先把郑玄恭维了一边。
“老臣明白了,但老臣还是认为此举不妥,若不以古之圣贤之道,温养人性,只恐教养出来的都是些有才而无德之徒。”
“如此短时内的确有利社稷,但长此以往,只恐士人皆效仿之,请陛下斟酌。”
郑玄一拱手,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刘辩闻言也是微微一愣,按照郑玄的说法的确可能形成不好的风气,并非说唯才是举就是不对的,这要分时候。
但凡事都有个惯性,不是说你在战时唯才是举,到了和平的时候要求了德才兼备,底下的士人就会立刻改变的。
一条政令下去,一旦执行时间一长,便会形成一种惯性和潜在的规则。
自上往下如此作为,很容易导致民风的更改。
比如一方政权强调固守,强调了数年,那么此方政权下的军民便会习惯性地养成退让,只要敌方不来主动侵犯便好。
如此一来,一旦该政权想要重新外拓,那便要花大力气从新培养军民之智,以及朝中的风气。
最近的例子便是汉武一朝,武帝力排众议,收拢权柄,帝国双璧连战连捷,这才打出了一个民族的自信。
这期间武帝需要花费多少心血与精力,扭转原本大汉见匈则和,不敢出兵的朝中风气啊。
“郑先生,您有何良方?既能不毁大汉风骨,亦可让学子成才堪用?”
刘辩拉着郑玄的手,问道。
“老臣的确有一谬法,还请陛下姑且一听。”
“老臣想来,我儒家推崇的无非是天地君亲师的礼法,仁义爱民的心胸,一心为国的志向。”
“如此,老臣可将先贤的智慧细分精编,加以陛下的纸张之利,精修出针对学宫学子的教案。”
“如此一来,学子可博览先贤之精,亦可不落术之修习啊。”
郑玄说罢,刘辩不住地点头。
这不正是后世教育局的教案修订吗?
此法不仅可以大力推广与普及纸张的作用,更能提高学宫作为人才培训机构的效率与出品质量。
“郑先生之言,实乃国之大计!”
刘辩立刻竖起了拇指说道。
(https://www.kenwen.cc/book/477730/18275274.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