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 第 81 章 北境部署

第 81 章 北境部署


在燕侯用茶言茶语攻略韩侯的时候,秦王父子也在认真筛选燕国臣子里能用的人。

  筛选的结果就是——

  没什么能用的人才。

  秦王政叹为观止:

  “燕国原来也在靠别国过[ri]子。”

  燕国当年的大将乐毅是赵国人,后来燕国和赵国死磕的时候更是热衷于去赵国挖墙脚。

  如果说秦国没什么自己的人才是因为秦国疲民五术弄出来的后遗症,燕国就是纯粹的地理原因了。

  靠近匈奴的边境之地朝不保夕,燕国又是个弱国,难以发展文风。就算有人才,人家也往中原富庶之地跑了,谁留下来伺候傻缺燕王喜啊。

  他燕喜又不是礼贤下士的燕昭王。

  不过比起燕国没什么人才这个问题,燕国人才太散漫才是更需要重视的事情。

  燕国上下的风气都是一样的,侠气比较重。臣子们虽然努力学习中原的礼仪文化,想装成个文明人,但很多时候还是掩盖不了骨子里的个[xing]。

  这个问题所有诸侯国都有,礼仪的熏陶哪有环境的熏陶厉害呢?所以秦国干脆懒得学中原所谓的君子做派了,反正也是一群伪君子。

  别的个[xing]倒还好,轻视律法这个不能放纵。

  所以燕国臣子想事秦,先把思想观念转变一下吧。

  首先,改掉喜欢养门客的臭毛病。

  其次,改掉认为自己身为贵族,律法管不到他们、律法只是约束庶民的旧思想。

  大秦虽然做不到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但你贵族触犯法律之后是不可能仗着权势彻底躲过罪罚的。

  还有燕国的送礼之风也很兴盛。

  或者说七国都是这样,随随便便收礼,收了就开始帮忙干活。什么忠君根本不存在的,你敢贿赂我,我就敢给你行方便。

  秦国到了秦王政这一朝也只是稍微改善了一些,毕竟上辈子荆轲刺秦之前可是给蒙嘉送过礼的,借此躲过搜查成功把匕首带入了宫中。

  扶苏重生回来之后下狠手整顿过这方面的事情,如今的大秦倒是没人再敢公然行贿和受贿了。哪怕私底下难免还有一点搞小动作的人,也是小打小闹,不可能完全禁止。

  秦王政看着这些燕国臣子的名单,只觉得头疼。

  什么叫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群人就是。才华没多少,然而如今识字进学的人太少,哪怕他们没什么大用也不好就此弃置。

  偏偏他们之前都是燕国朝堂中官职比较高的臣子,又不能打发去做什么小吏。即便在秦王政看来,他们的能力也就做做乡老了。

  燕喜可真是个来者不拒的奇葩。

  燕国倒也不是没有优秀的人才,但那些人大多更忠心一些,不如见风使舵的人识时务。

  都见风使舵了,还能继续留在燕国这个没什么前途的地方混着,而不是提前想办法跳槽去别国。可想而知这群墙头[cao]也没什么能耐,之前怕是找不到下家。

  扶苏犀利评价:

  “燕国也就国土有用一点。”

  毕竟是后来的幽州,也是燕云十六州中的东半边。作为天然的北方屏障,对抗击匈奴十分重要。

  秦王政把名单放到一边:

  “罢了,回头丢去哪边做个县令还是勉强够格的。”

  他预备置县近千,县令还是要找一些有经验的人来当为好。只要挑选的位置得当,上有郡守、下有二老、身边还有县制的吏员盯着,这群人也只能老老实实干活。

  若是谁干得不好,正好给了秦王政借[kou]降职,降到下面的乡中去当乡级的官吏。而且是他们自己本事不行,怪不到别人不给机会。

  燕国被灭之后,代地的假赵王也乖乖跟着大军一起回咸阳了。

  看在他这几年表现不错的份上,秦王政也没有苛待他,赏赐了不少金银财帛。比起其他[ri]子过得苦哈哈的赵国宗室,他算是占了大便宜。

  其他宗室有些安分的被送去了长安城当庶民,不安分的如今还关着呢。

  当庶民的那些人安家费没多少,还是学着韩人举报了私底下来找他们一起反秦的家伙,这才把[ri]子过了下去。

  假赵王不仅享受了几年赵王待遇,还拿到了大量辛苦费。唯一的麻烦就是无论在长安还是咸阳居住,都容易遇见其他赵人,很尴尬的。

  但是像他这种当过赵王的人,秦国又不可能允许他去其他地方待着,如今大秦管控最严格的就是这两座城了。

  最后假赵王选择在咸阳一处偏僻些的宅院定居,平[ri]里深居浅出,避免碰见赵侯。

  代地的赵国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赵国彻底宣布灭国。老将李牧也终于可以离开陇西回到他的故土,在那里继续抗击匈奴了。

  之前在陇西打匈奴的机会不是特别多。

  经常是匈奴看大秦和诸戎来往[jiao]易,十分眼红。于是抢不了秦国就试图在西域抢诸戎,但诸戎的货物是送给大秦的。

  匈奴这属于提前截胡秦国的东西,秦国怎么能忍?因此只要有部落跑来陇西告状,太守就会派兵去清剿一[bo]匈奴人。

  这个时候,就轮到李牧出去打仗了。

  寻常这活是派给狄道侯李瑶的,但堂兄弟想去,李瑶也懒得和他争,他也怕李牧整[ri]里闲着会闲出问题来。

  匈奴来犯的频率不是特别高,毕竟每次都捞不到好处。偶尔跑得快秦军没追上才能带着好东西远遁,大部分时候都会被追回。

  匈奴被打疼了只好暂时退避,过段时间[ri]子难过了再铤而走险来抢一[bo]。

  只是有一点叫匈奴人十分郁闷。

  秦国不知道在和西戎来往贸易什么东西,很多时候他们抢到的货品也不是粮食之类的必需品。像一些稀奇古怪的种子作物,匈奴抢走了根本没用。

  就算他们转头拿回去重新想找个戎人部落卖了,人家也不收。因为别人哪知道这个作物秦国有没有、需不需要,送上作物的部落人家是自己在野外找的,根

  本不用花钱。

  匈奴尝试过发现卖不出去之后就更疑惑了,秦人打过来他们反抗也不是很激烈。有的时候干脆把东西丢下自己逃跑,免得出现没必要的伤亡。

  但是偶尔匈奴会抢到点好东西,比如稀奇的器物。这种是能卖上价的,诸戎愿意花钱买回去再倒卖给大秦。

  反正匈奴又不知道原价多少,他们收购的时候可以压价啊。

  和匈奴人比起来,还不是很会做生意的诸戎已经算非常会经商了。好歹和大秦通商好几年,哪里像匈奴还在过朝不保夕的游牧生活。

  为了做生意,诸戎中好些人都开始自发研究商业术语和商业套路了。这导致他们每回看匈奴人的时候,都觉得充满了优越感。

  然后就因为态度傲慢惹怒了匈奴,被匈奴部落打了一顿。

  没关系,他们都习惯了。

  匈奴平时也喜欢欺负诸戎回回血,尤其是在去中原抢劫,结果哪家都没捞到好处的时候。

  一般盘踞在诸戎附近的匈奴部落都不是很强,强的都去西边打燕国了。他们打不赢燕国抢不到燕国的好东西,只能来欺负一下诸戎的样子。

  诸戎做倒卖生意的时候没有特意瞒着旁人,关键是也瞒不住。次数多了匈奴部落也发现了,可他们没办法。

  匈奴倒是想直接拿着抢来的商品去高价卖给大秦,不给二道贩子赚钱呢。

  还真有部落这么干过。

  李牧一听消息:好哇,你抢了秦国的货物还敢主动送上门来?给我打!

  嗯,就很迷。

  总之秦国是不可能和匈奴做生意的,除非匈奴自己靠正规渠道能弄到商品。但话又说回来,匈奴占领的土地上实在没什么有价值的商品。

  如今李牧被调去代郡做了太守,陇西这里就只剩李瑶和李崇父子了。

  李崇年纪已经很大了,能活到这个高寿实在不容易,其实根本上不了战场。

  他儿子李瑶之所以留在狄道而没有去其他地方任职太守,一是因为狄道位置要紧需要他镇守,二也是他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去世,到时候就得他来接手陇西。

  秦王政要是早知道李崇这么能活,早十年就给李瑶派去隔壁北地郡当郡守了,还能腾出一个人手来。

  等陇西这边太守位置空下来,再把他调回来也不迟。或者直接派他儿子李信过去,也是可以的。

  好在李瑶父子分不开,李牧父子可以。

  李牧回了代郡之后,他儿子就被派去了隔壁新设的上谷郡。

  北边这一片有一溜的边防重郡,个个都不可轻忽。

  老将军人品过硬,秦国这才敢让他们父子联手镇守相邻两郡。否则作为赵国降将,至少要分隔得远一些才保险。

  秦王政和扶苏对着舆图商量接下来的驻防安排。

  秦王道:

  “攻齐不用太多将军出面,其余人皆可派去北边抵御匈奴。”

  原本还要留人攻打百越和镇守楚

  地的,但如今楚人已经掀不起风[lang]了。

  而百越那边,他瞧着儿子的通商手段很有效果。百越只怕不需要用太多兵力去打,能够和平收复。

  所以士兵和将领都能直接转战北境,和匈奴人死磕。

  扶苏指了指原赵国北部边境的四个郡:

  “原先假赵国还在时,父亲没有完全将四郡划分出去,统称为代地由李将军管辖。现在郡县划分完毕,唯有最东的代郡归李牧老将军统领,那西边二郡还得再派人过去担任太守。”

  秦王政点头:

  “九原郡、云中郡和雁门郡,你以为可派谁过去戍边?”

  要决定这二郡的归属,就得先定好秦国北境的二郡。而秦北二郡从西自东分别是陇西郡、北地郡和上郡。

  陇西目前是李信的祖父李崇和父亲李瑶合力管辖,隔壁的北地郡和上郡则是收复河南地(河套南部)的重要位置。

  这两个郡加上赵地最西的九原郡一起,对河套南形成了包围的态势。目前河套南还没有被大秦收复,依然在匈奴手中。

  不过从二郡发兵合围的话,拿下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扶苏看着那个凹进去的缺[kou]不太顺眼,秦王政也一样。

  父子俩对视一眼。

  扶苏说道:

  “上郡自然该由蒙恬镇守。”

  收复河套南是蒙恬的功绩,扶苏对他很有信心。

  秦王政颔首:

  “北地郡回头叫李信去管辖吧。”

  暂时让李信配合蒙恬行事,要是情况不利,李信作为亲儿子亲孙子,能更顺利地快速从隔壁陇西借兵借粮,以及借道。

  李信用兵出奇,且擅长千里奔袭。说不准这小子会从陇西借道入诸戎的地区,再从西边折返抄了河套南部匈奴的退路。

  虽是兵行险着,但诸戎为了做生意肯定不敢背地里和匈奴夹击李信的部队。更何况南边就是李信他爹李瑶带兵虎视眈眈,人家自然会给亲儿子断后。

  秦王政思忖后下决定:

  “蒙恬还要去齐国历练一番,暂且不着急。先将李信调去北地郡,督建长城的修缮之事。”

  既然需要九原郡配合北地郡和上郡行动,那么九原郡的太守人选就得好好挑了。

  目前的将领中能和蒙恬打配合的人并不算少,而收复河套这么大的功劳,大家自然都想捞到手中。

  考虑到老一辈的将领再过些年也该到退下来的年纪,而年轻一代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历练。如果不抓紧机会的话,只怕后面要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

  即便是天生将才,也需要充足的实践经验,否则大战时容易出状况。

  扶苏想了想:

  “杨端和稳重,他的长女也是一样的[xing]子。李信太跳脱了,不如派他们父女去九原郡支援蒙恬。”

  对蒙恬好一点吧,不能派去的全是难搞的同僚和下属。虽然蒙恬自己足够沉稳,但李信这小子毕竟是王翦老将军都觉得头疼的

  那种人。

  秦王政唇角微扬:

  “李信年纪也不小了,还是这么闹腾。”

  嘴上说的是李信,眼睛看的却是自家太子。

  太子还嫌弃别人不够稳重呢。

  扶苏假装没有听出其中深意:

  “杨明舒年纪还小,不能独当一面。太守由其父担任,她便可放心地在前线抵御敌人。”

  有亲爹在后方坐镇,为她统筹全局,杨明舒就能随便[lang]了。哪怕战事不利吃了败仗,杨端和也能随时出兵支援。

  父女俩先过去打打匈奴练个手,等收复河套南部的时候,应该就有充足的配合经验了。

  正式开战后,表面上是蒙恬和杨明舒协同作战,其实后方还有个沉稳老辣的杨端和随时准备查漏补缺。

  秦王政认为这个安排没什么问题。

  又问:

  “云中与雁门呢?”

  雁门有个雁门关,地理位置十分紧要。云中郡则在山西大同,同样是个军事要地。

  扶苏答:

  “王离、王贲父子可去协防,再将桓齮将军派去。”

  哪家都有小辈,杨家父女的模式直接借鉴就好了。

  后世皇帝一般不喜欢将领的子嗣代代接手他们之前驻扎之地的军队,觉得时间长了那边的士兵就成将军家的私兵了,将军可能会拥兵自重、造反篡位。

  但秦朝暂时还没这种想法。

  陇西世代都在陇西李氏的手里,也没见李家造反。自己不信任将领就直说,找什么借[kou]。

  北境都被划分出十来个郡了,每个郡独自掌兵互相制衡。这样都不放心戍边的守将,那也别想着搞中央集权了,继续玩分封算了。

  而且说实在的,将领的家族真的能代代都出将军苗子吗?

  未必。

  白起厉害吧?你听过他后代在军事方面有什么建树吗?

  不要说白起被秦王猜忌废黜为士卒,没了贵族官身,所以他的后代起不来。在秦国待不下去难道不能跑去其他国家发光发热?

  没混出头来,原因就是非常残酷的——白起他后人不行。

  白起在的时候,他后代就没能在军中立功,等没了他的庇佑,就更没水花了。

  像李氏、王氏、蒙氏这样接连二代出名将的,属于少数中的少数。秦国能一下子拥有二家,一方面是秦国的军功制吸引名将投效,另一方面也是真的运气好。

  但抛开这二家再去看秦国其他名将,杨端和、桓齮、羌瘣这些人,他们的后代和他们的祖辈在历史上也没什么记载。

  可能只是普通将领,也可能根本没出能当将领的人才。

  将领的家族只要断代一次,以前积攒的军中声望就会消耗大半。老兵会惦记曾经的将军,等老兵退伍了呢?新兵又不认识当初的老将。

  而且秦国的兵是从各地[chou]调来的,每次服兵役也就那两年,两年之后换一拨人,将领手下的士兵总是生面孔。除却亲

  兵和将领之外,少有一当兵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的。

  以后北地戍边大约也是如此,在附近郡县征兵。农人男丁们可能这次征兵去的是这个郡,下次就去别的郡了。

  后世不少朝代的兵和秦朝完全不同,不仅当兵年限很长,要许多年才能退伍回乡,代代世袭的还非常多。

  大约也是每隔几年都重新征兵太难了,不如让兵丁就在边境定居,生儿育女。

  等需要新血[ye]了,可以就地征收。

  当地人长久定居在这里,倒是很有可能对戍边的将军家族产生深厚的感情。

  但还是那句话,北边十来个郡,只要君主别昏庸到同时惹怒大部分边将,互相制衡还是没问题的。

  扶苏把玩着玉佩,说道:

  “章邯、韩信等几个小的还没长成呢,他们可不是庸才。”

  武将家族的小辈要是不够厉害的话,那就别怪后起之秀抢了他们的地盘。

  中央只要能不断地往边境输送新的名将苗子,戍边太守之位就不会一直留在某个世家手里。

  扶苏觉得竞争上岗挺好的。

  有竞争才有压力,才会一直努力干活。当自己的权势都不保的时候,哪有余力再搞拥兵自重那一套。

  秦王政点头附和:

  “刘季那些参军的同乡也不容小觑,军功世家想在边境成功扎根,难度不小。”

  北境就十二个萝卜坑,抢的人太多了。现在那些家族靠着之前的军功能提前占位置,可不代表这个位置能永远占着。

  大概只有将星不够的时代,才会显得某一家格外突出,非常值得猜忌吧。

  说到底还是对照组都扶不起来。

  君王手里没了制衡的人,他自己又小心眼不信任人家,才容易多想。

  父子俩随后又给燕地的几个郡安排好了太守人选,先暂且这么着。

  左右和匈奴的大战还没正式开打,还有充足的时间评估他们在这个位置合不合适。不合适就换,也不耽误什么。

  新的任命下达之后,几家欢喜几家愁。

  去边防当太守代表后面的攻齐没他们的份了,但攻匈奴的军功肯定跑不了。虽然有点贪心都想参与,但王上的命令无人胆敢违抗。

  王离和杨明舒都有点泄气。

  “其实打匈奴也不错,可我们还没去过齐国呢。”

  灭六国只参与了一个灭燕,感觉太遗憾了。

  几人自从参军之后,就没怎么再回过六英宫。他们自觉已经入朝了,不好再和太孙有过多的往来。

  不过这次实在沮丧,于是齐聚六英宫,和小伙伴们聊聊天。

  韩信郁闷地看向他们:

  “但是,你们好歹还灭燕了,等我长大,可能匈奴都没了。”

  章邯等人在旁边跟着点头。

  快乐都是对比出来的,几人果然高兴了不少。

  一眨眼桥松都九岁了,很有小大人的风范。他想起之前父

  亲和他分析局势时说过的话,认真安慰几位伴读。

  “齐国那边不一定能打得起来,你们倒不如安心去打匈奴。如今北边的郡县都在修筑长城,匈奴肯定察觉到了威胁。”

  匈奴人又不傻,不会眼睁睁看着城墙修好之后再跑来攻击。但凡有点脑子的,就会趁着修长城的时机立刻发兵,干扰长城的修建进度。

  所以十几个边郡根本就都不可能太平,无论去哪个郡,都要面对匈奴的侵犯。而且不用担心他们被打退之后就不来了,只要长城没修好,他们就会持续[sao]扰。

  没办法,打不赢也要打啊。总不能真的退兵坐等长城完工,那时候才是真的没了活路。

  杨明舒眼前一亮:

  “太孙殿下说的有道理,这样岂不是天天都有仗打?”

  韩信羡慕极了:

  “我真的不能去吗?其实我也不小了。”

  他和桥松的年纪差不多,距离十七岁服兵役也就几年了。

  其实秦朝的兵役是十七岁开始,每年接受一个月的训练。二十岁才正式参军,时间为两年。两年之后作为预备役,如果战争缺人就会重新征召,不缺就可以安心当耕农。

  但像韩信这种有后台的,不用从小兵做起。所以也不需要特别遵照这个年龄规矩,只要太子觉得他能上战场了,十五六岁也是可以去历练的。

  韩信现在就担心太子殿下看他年纪小,不放心他去北边打匈奴。

  王离看了一眼这个叫人[cao]心的弟弟:

  “你先好好吃饭,争取再长点个子。”

  可能因为韩信是中原人士的关系,他身材比较纤瘦一些。在秦国养了这么久,看着还是不够壮实。

  自从当年扶苏为了保住小韩信的面子,给他套了个被亲戚苛待吃不饱饭、导致身体瘦弱的人设之后。伴读团体都很关爱他,韩信一时之间成为了团宠。

  时间一长,这个习惯就改不掉了。

  王离怎么看怎么觉得韩信柔弱,怕他就这么上战场会被人按在地上摩擦。

  韩信更郁闷了:

  “我没有那么弱的!”

  虽然他还是打不过其他武将家的小伙伴,但出去打文官子弟绰绰有余。

  王离[yu]言又止。

  欺负文弱书生,好像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吧?哪家武将子弟会连文人都打不过啊!

  韩信被他的反应气到了,下午就去找了太子殿下,问他是不是也觉得自己很弱。

  扶苏十分意外:

  “怎么会?我们阿信以后肯定是最厉害的大将军。”

  谁敢和韩信比领军打仗?!

  当初反秦人士趁着始皇驾崩纷纷跑出来搞事情,其中一直没抓到的项燕后人就是领头人之一。

  他那个孙子项羽一路势如破竹,年轻一辈谁上都打不过那家伙,年长一辈在戍边暂时[chou]不开身支援。

  扶苏不确定老将们和项羽对战的话胜负如何,但事实证明他家兵仙可以,兵

  仙能把项羽按在地上打。

  项羽不擅长统领数量超过十万的大军,而在大战中很多时候人数更多的那方就是更占便宜。只要领军者有能力统领好,基本是降维碾压。

  偏偏,韩信擅长打人多的仗。

  而大秦最不缺的就是兵。

  许多时候,将领的能力也看他能统领几万兵马。人越多越难管,到了战场上指挥不了就是送菜。

  所以能统领几十万大军的将军,评价天然更高一层。

  可惜了这次项羽死得太早,不能给韩信送军功证明他的能力。

  扶苏拍拍小伙子的肩膀:

  “别着急,不会少了你的打仗机会。”

  蒙恬戍边北却匈奴,使匈奴远遁,但并没能彻底消灭。所以有的是机会继续打,匈奴为了活命只会不断地和大秦死磕,哪怕逃窜也是一时的。

  韩信被太子殿下温柔地哄慰了一番,重新振作起来,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

  他要回去好好吃饭,努力长壮实一点,以后替殿下去打匈奴人。

  秦王政从殿中出来正撞见这一幕。

  他来到儿子身边,挑了挑眉:

  “你对桥松都没这么温柔耐心。”

  扶苏笑着反问父亲:

  “是啊,我以前只对父亲这样,父亲可是醋了?”

  秦王政:……怎么扯我身上了?

  秦王政转身走了:

  “寡人还有事,没空与你闲聊。”

  扶苏连忙追了过去:

  “父亲去哪里?带我一起吧。”

  他也没提父亲没空与他闲聊,为何刚刚又停下脚步同他说了韩信的事。

  吃醋就吃醋,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体贴的儿子没有拆穿老父亲,而是自顾自说起了韩信的战绩。

  提到他上辈子为大秦力挽狂澜,否则要等老将跑来支援,还不知道局势会拖成什么样子。

  其实情况也没扶苏说得那么危急,他项羽又不是什么举国之力都打不过的神将。不过是扶苏又开始借机卖惨了,渲染父亲离开他之后他有多孤立无援。

  ——父亲你看,你儿子是个小可怜,没了你保护谁都能欺负他。

  所以父亲一定要努力保养身体,争取多活几十年。

  秦王政听得直皱眉:

  “六国余孽真是不知所谓。”

  全都欺负他爱子体弱多病,有本事当着他的面造反,不过是欺软怕硬之辈罢了。

  那项羽也是死得轻巧,便宜他了。

  扶苏则道:

  “我原本叫人盯着项家的,灭楚之时就该把项羽等人捉住。但项家似乎提前发现了不对劲,避开耳目悄悄把人转移走了,这才扑了个空。”

  否则如项羽这样的巨大威胁,怎么也不可能流落在外,还得等刘季去抓。要是没有个刘季横空出世,这一世又得重复之前的老路。

  项家人属老鼠的吧,又能跑又能藏

  。

  秦王政冷哼。

  反秦人士不都是这样?不擅长这个的早就被抓出来了,哪有以后。

  逃窜之时狼狈不堪,回头收拾收拾又是体面的公子王侯了。

  扶苏见父亲不高兴了,也不再提这个。

  他转而问道:

  “父亲这是要去哪里?”

  秦王政道:

  “宗正病了,寡人去看看他。”

  宗正之位如今是由宗室中最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因为他能压得住其他人。

  作为晚辈,秦王政既然有空,自然得去亲自探病。若是他没空,也可以由太子代劳。

  秦王政主要是去看看他病得如何了,要是病得厉害,就得考虑换个人当宗正。

  宗正[ri]常要处理不少事务,尤其是宗室中人闹矛盾,各种[ji]毛蒜皮都是他调解的。事情琐碎,但又不能丢下不管。

  总的来说,这是九卿里最不讨人喜欢的职位了。没谁乐意给宗室子弟当老妈子,这种特权阶级一向屁事多。

  秦王政有点犯愁。

  要是宗正真的不能继续干下去了,要从哪里再找一个能服众的出来。其他宗室都想当被宗正服务的那个,并不是很想自己出去受气。

  偏偏不在秦氏宗族里找的话,那群家伙也不会服人家。他们连李斯的面子都不给,更何况其他臣子。

  扶苏明白父亲的烦恼。

  一大家子极品亲戚管起来确实不轻松,父亲的积威对臣民好用,面对那些家伙就有点打折扣了。

  尤其是后来父亲不搞分封之后,宗室里抱怨声不少。他们觉得父亲偏向外臣,不任用自家人,是很不明智的选择。

  目前的大环境就是如此。

  大家都觉得分封好,虽然周朝分裂了,但周朝是周朝。而且周朝分裂只是对周天子来说不好而已,诸侯王可是很高兴的。

  宗室做着被分封的美梦呢,能自己出去当诸侯那可太爽了。

  什么你说王上有二十多个儿子,根本不需要分封宗室?胡扯,周朝一开始分封了多少诸侯、后来又加封了多少你知道吗?[chun]秋刚开始的时候大小国林立,根本数不清,他们怎么就没机会成为其中一员了?

  不搞分封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始皇身上基本是拉满了仇恨值的。朝野内外都有人不高兴,包括某些功臣。

  毕竟周朝当初分封的时候不是只封了儿子兄弟的,还封了开国功臣。

  对付这些不知好歹的家伙,光有威慑可不够。

  当初那些在父亲在世时闹小脾气的,父亲大度没有收拾他们,扶苏可是一个都没放过。

  他们还想打亲情牌,说什么都是一家人。

  扶苏:谁和你一家人?朕的家人只有父亲一个。

  有些人只有被打疼了才会学乖。

  后头扶苏把这群人管得服服帖帖,大部分都是靠大[bang]加甜枣。乖的时候就是[chun]风细雨,不乖了立刻翻脸不认人。

  宗室还想和扶苏翻脸呢,奈何扶苏翻得比他们还快。他们刚露出不满的苗头,扶苏先一步把人给削了。

  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敢对扶苏表达不满了。

  可惜父亲顾念家庭和谐,行事大概不会这么简单粗暴不留情面。

  于是扶苏提议道:

  “宗正的人选我这里倒是有一个,保证能管得住他们。()”

  秦王政愿闻其详。

  扶苏:让[yin]嫚去吧。?()_[(()”

  作为始皇的爱女,[yin]嫚从小就没受过委屈。这辈子在赵姬那边栽了个跟头,纯属是她不想拿这事去叫父亲心烦,否则换哪个长辈来都别想讨到好。

  她和扶苏一样,是不认什么宗室长辈的。又不是直系亲属,谁搭理你呢。

  当宗正的要么辈分够高,要么手段够圆滑,要么心肠够硬。[yin]嫚还多了个谁也动不了的后台,她可以为所[yu]为。

  秦王政仔细思索了一下,居然觉得十分可行。

  之前他都是在长辈里考虑人选,但长辈中太容易出倚老卖老的家伙了。像现任宗正那样无条件站在秦王政这边的实在不多,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小心思自然不少。

  两人去宗正家中探望了一番,询问过本人的意见之后,确定对方是真的想退下去了。

  宗正说他年纪大了,有些力不从心。这次生病哪怕病好了也不一定能继续管事,王上还是赶紧找个人接替他比较好。

  宗正说这话的时候有点心虚。

  其实他病得没那么重,就是人老了想回家享清福。当宗正的时候虽然能给儿孙一点额外的庇佑,可他一把老骨头实在折腾不动了。

  这些年还多了一堆诸侯王需要他看顾,再这么下去他觉得自己要折寿。

  秦王政也没强留:

  “那王叔便好好修养吧,宗正之事寡人已有安排。”

  宗正松了[kou]气。

  那就好那就好,他还怕自己突然撂挑子会给王上惹麻烦,毕竟他心里也清楚这是个烫手山芋,谁都不乐意接。

  说话间,宗正的长孙带着侍者进来侍奉汤药,青年人端庄沉稳,看起来很有王室风范。

  见君上都在,不卑不亢地行礼:

  “子婴见过王上、太子殿下。”

  秦王政打量了他两眼:

  “王叔的孙儿快到加冠的年纪了吧?”

  宗正眼里都是笑:

  “是啊,冠礼我们都提前准备好了,待他加冠,还请王上多多关照。”

  之前王上给他透漏过[kou]风,会在宗室里挑选有才能的人任用。他的长孙子婴十分优秀,定能入选,宗正就想多替孙儿说说好话,以便分配到更好的职位上去。

  秦王政心下有了思量。

  从府中离开后,他与儿子商量道:

  “子婴沉稳,可去地方任太守。寡人[yu]将他派去齐地,收拢齐人民心。”

  宗室子弟任官的好处是不用太在意资历问题,反正就算他是从底层往

  ()  上爬的,别人也会用有[se]眼镜看他。

  那倒不如坦坦[dang][dang]直接利用特权空降,只要做出政绩来,也省得[lang]费那些在底层历练的时间了。

  秦王政并不是第一次见子婴,之前听儿子提议可以重用宗室为官时,就派人去考察过那些宗室子弟。

  表现优秀的他心中都有数,如今任命也不是随意做的决定。肯直接让人当太守,自然是相信子婴的能力。

  扶苏说的直接废分封容易引起宗室和功臣的反弹,秦王政也听进去了。

  因此他做出了如今的决定,并解释道:

  “昔[ri]周天子将人封去偏远地区,协助天子治国。如今对大秦来说,齐地也算偏远地带。且那里文风昌盛,儒生众多,更喜爱议论我大秦。子婴以宗室身份去齐地坐镇,也好威慑他们。”

  虽然子婴是以太守身份待在那里的,但宗室可能会觉得秦王是妥协了。愿意往分封上想的人就会怀疑子婴是不是被分封去那边了,说是太守不过是面上好看而已。

  为了叫自家也喝上汤,宗室就会安分守己,乖乖表现。

  秦王政可以在其中挑选忠心之人陆续派去其他边郡任职,维持住这个假象。剩下没被挑中的,问就是你们表现得还不够好。

  等子婴等人被调回咸阳的时候,肯定已经过去好些年了。这个时候宗室再发现分封都是他们的一厢情愿,也没了用处。

  郡县制已经推行下去,不可能再改,他们闹也闹不起来。

  扶苏夸道:

  “父亲此举甚妙。”

  难得父亲也开始学着他用委婉的手段骗人了,不过宗室也确实是好骗。他们对外的触手不多,根本打探不出真相。

  宗室可以用这个手段对付,功臣不行。

  好在绝大多数功臣都对父亲忠心耿耿,不会因为父亲不分封他们就心生怨怼。如王翦那种要真想裂土称王,早就能自己拥兵自立了,哪里等得到现在。

  秦王政看了一眼还在夸赞他英明神武、深受臣子爱戴的爱子,无奈地摇头。

  “你少吹捧寡人。”

  再这么下去,他怕是要骄傲了。!

  无字惊鸿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


  (https://www.kenwen.cc/book/480362/18275384.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