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 > 第 48 章 能者必多劳

第 48 章 能者必多劳


张平进入秦国朝堂一事并没有掀起多少水花,大家都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

  天底下的人才就那么多,大部分都在六国朝中任职。完全摒弃不用原六国旧臣的话,就得慢慢等待秦国官学里的新吏成长起来,那样效率太低了。

  如今朝中有些臣子年纪已经挺大的,再过十来年只怕就要致仕。在秦吏能独当一面之前,总归需要一些人在中间接上。

  秦王不会轻易让六国旧臣担任十分要紧的职位,可朝中又不是只有要紧的职位。

  张平并不介意自己不受重用,他入朝的本意也只是为了保证韩人能在秦国有一席之地罢了。

  韩侯走后他仔细思索了许久。

  韩侯说的确实是有道理的,秦国朝中必须要有人能替韩侯说话。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秦国朝堂里只有秦人。这很容易造成一个后果,那就是韩地的人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秦王接纳。

  如今秦国官学都是秦地的人入学,也几乎看不到秦国在韩地赵地设立官学。会出现这个状况,不就是因为秦王信不过六国旧民吗?

  韩国根本不可能复国,他们身为韩臣,不能沉浸在灭国的痛苦里,必须要替剩下的韩人做打算了。

  至少,尽快争取到更公平的待遇。

  想想当初被楚国灭掉的越国,那才叫一个惨。越国王室四散进入了百越丛林,过上了如野人般的生活,原越地的人才也很难在和他们文化习俗迥然不同的楚国出头。

  如果不想韩人成为下一个越人,就得主动需求改变。

  张平决定以身作则,让秦王看到韩人的安分,缩短韩人融合进秦国所花费的时间。

  地域的隔阂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消除的,张平不知道这件事要花多久才能达成,他也控制不了韩国旧地有人搞事。

  所以他只能从张氏开始约束起来,试图成为韩人中的标杆,引大家效仿。

  这么做或许会让张氏背负上骂名,但为了更多的韩人能够得到重用,而非被秦国排挤,他觉得值得。

  张平首先拉着儿子张良长谈了一番。

  他说:

  “我知道是太子扶苏和韩侯说了什么,韩侯才会来劝我。但是子房,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应该知道我们没得选。”

  张良默默点头:

  “是,父亲,我明白的。”

  倘若秦国有崩塌的迹象,哪怕韩国复国无望,他都可能拼一把,加速秦国的灭亡,为故国复仇。

  可惜如今的秦国步子虽然迈得很快,却非常稳。韩人注定会融入秦人之中,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既然如此,与其慢慢融入,让别人夺得先机,倒不如自己主动加快速度。

  资源就那么多,官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倘若韩人不抓紧这个机会,等到越来越多的六国之人融入秦国,还能给韩人剩下多少利益呢?

  “和我们韩人比起来,赵人更难融入秦

  国。我们该庆幸有他们做对比,

  或许秦王愿意对韩人更友好一些。”

  张良点头:

  “父亲说的是,

  不过秦国正在灭魏。魏国本就人才济济,又与秦国没有旧怨,我韩国地小人少,只怕争不过他们。”

  难怪父亲想通之后立刻就开始行动了,只怕也是感受到了来自魏国的危机。

  张平叹了[kou]气:

  “何止?秦国与齐国一向[jiao]好,齐国人才也不少呢。”

  韩国早该认清自己就是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可怜这一现实了。

  这次谈话之后,张良也跟随父亲主动入朝,通过考核得了一个小官的官职。

  灭国之后再入朝的六国之人,晋升会比一般人更难一些。因为扶苏要防备他们之中有人怀有异心,再出现上辈子协助刺客潜入咸阳的事情来。

  张良不介意这个,他自负以他的能力可以尽快升上去。

  父亲年事已高,光靠自己没办法完成目标。张良身为人子自然要为父分忧,他也愿意主动背负起韩人的希望。

  第一天去任职时,张良与同僚见礼。

  同僚询问:

  “我观足下似乎不是关中人士?”

  关中秦人大多高大勇猛,文臣看着也很能打。张良却面若好女,颇有一股中原贵公子的风度。

  张良微微一笑:

  “在下颍川郡人士,姬姓张氏,名良,字子房。”

  是大秦的颍川郡,而非韩国上蔡郡,这是开始以秦人自居了。

  毕竟想要融入秦国,再自称韩人只会适得其反。

  同僚了然地点点头,倒也没说什么。这从韩地来的人如此识时务,对彼此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韩人慢慢地开始出现在咸阳各个官署中,虽然依旧受秦国同僚的挟制,也比之前阶下囚的[ri]子要好上许多。

  自从赵国被灭之后就进入了秦国官场的郭开生出了一些警惕,怀疑张平是来和自己争夺地位的。

  毕竟哪怕他和张平不一样,他曾有功于秦国,可这件事又不能摆到明面上来说。所以秦国刚开始给他的官位一般般,是借[kou]安抚赵人才封了个没实权的荣誉职位。

  一封就是这么久,郭开至今还是个荣誉高官。他很不满足,正想继续往上爬。

  偏偏在明面上,他郭开和张平处在同一种情况下——如今的张平也是因为愿意成为韩臣中的代表才被封了个官职的。职位虽说不如郭开高,实权却比郭开要大。

  郭开因此既是嫉妒,又是忌惮。

  他疑心秦国是翻脸不想认灭赵之功了,而秦国愿意放给六国臣子的权利有限,到时候原本属于他的权会被张平分走。

  只不过观察了一阵子之后,郭开无语地发现那张平就是个埋头苦干的老实人,根本不想往上爬。对方半点没有逢迎媚上的兴趣,本分得像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

  郭开:无趣!

  倒是他儿子有点意思,短短时间就混得如鱼得水。

  郭开敏锐地发现了张良似乎因为过人的才能得了哪位的青眼,可他在秦国根基不深,也打探不出来张良被谁看中了。

  真叫人嫉恨啊,又年轻又前途无量,怎么什么好事都让韩国人占了。

  郭开心里有点不太平衡,都是灭国之臣,凭什么张氏父子比他吃得开?

  他好歹还有功于秦国呢!

  郭开可不管别人是靠能力做实事的,而他则是因为自己的“能力()”

  “?()?[()”

  。

  若他能协助秦国名正言顺地把郭开打压下去,让那家伙以后只能做个安分守己的富贵闲人,必然是大功一件。

  张良:正愁没有办法立功,郭相公真是雪中送炭!

  很快,张良和郭开斗了起来。

  郭开哪里能是谋圣的对手?

  他以为张良不过是个没什么政治经验的毛头小子,空有一身才华,或许还和他爹张平一样耿直。

  不成想张良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飞速成长了起来。

  张良缺的是历练,而活了几十年的张平可不缺见识,他能教的东西太多了。且张良学习速度极快,通过和同僚的接触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郭开既然轻视他,那也就不奇怪后头会[yin]沟翻船了。张良都不用亲自出面,私下里略施小计,就能让郭开栽个大跟头,甚至还找不出是谁在针对他。

  这一[ri],郭开下职回到家中之后,遭遇了家中仆从的行刺。

  那仆从是他从赵国带回来的赵人,本以为忠心耿耿,不成想居然包藏祸心。刺客没能成功杀死郭开,被捉住后含恨吐露了不少内情。

  原来他曾受过某个赵国贵族的恩惠,赵国被灭之后贵族[ri]子过得艰难,前些[ri]子已经病逝在软禁之地了。

  他为了替恩人报仇,决定杀了害赵国至此的郭开——旁人不清楚郭开早就投敌,他身为郭家的家仆却是知道的。

  太医赶过去救治时,郭开已经失血太多。虽然救了回来,身体却孱弱起来,以后怕是不能再在朝中担任要职了。

  太子扶苏对此表达了真切的惋惜:

  “郭卿[ri]后便好好修养身体吧,你年纪也大了,须得保重自身。”

  郭开恨得咬牙:

  ()  “多谢太子关心。()”

  “()”

  的郭相公就会大病一场,被迫在家养病,不能继续搞事了。

  扶苏当然不会让郭开死,他还没那么短视。

  不过从这件事里也能看出来,张子房确实好用,脑子也足够灵活。

  手中权力不够,那就不强求从官场上击败敌人。而是釜底[chou]薪,一招将人打废。

  显然,比起内政,张良或许更擅长“谋事”。

  这种人该放到战场上去当军师啊……

  扶苏不由得想到了西域。

  上一世他灭了匈奴之后,剩下的西域实在有心无力。只能以通商的手段[jiao]好,让西域诸国安分起来。

  若有足够的谋臣相助,是否能解决西域这一西出要道呢?

  在那种小国林立的地方,谋算显然比用兵更管用。分化拉拢,不费一兵一卒,就能令其臣服。

  不过这种手段不能长久,想要久久地掌控西域,还得依靠武力、经济等多方面的协作。

  可哪怕是经济手段,也需要有人统筹把控。经济战和军事战一样都得靠谋算,未来或许可以让张良去试试。

  思索间,已经升任太医令的夏无且提着药箱进来了。

  “参见太子殿下。”

  扶苏并不是很想见他。

  夏无且习惯了太子的不待见,反正当着王上的面,太子也不能反抗被他看诊。

  其实太子的身体确实没什么问题,也不用吃药。但为了保持健康,总要忌[kou]一些东西,可太子显然并不想忌[kou]。

  这次看诊完毕之后,夏无且果然说道:

  “殿下平[ri]里少喝些蜜水。”

  扶苏:我拒绝。

  夏无且看向秦王政:

  “一[ri]十数盏着实有些太多了,还是控制在三盏之内吧。”

  ()  秦王政当即点头:

  “以后每[ri]只给太子三盏蜜水。”

  扶苏:……

  夏无且,你给我等着。本太子定会尽快让你徒弟顶替你的位置,你回家养老去吧。

  不让喝蜜水也便罢了,夏无且还给他换成了清茶。新研究出来的沏茶方式味道确实比加油盐醋的要好很多,但它苦啊。

  扶苏不喜欢苦味,他宁愿喝没有味道的白水。

  结果夏无且说:

  “适量饮茶,于身体有益。”

  秦王政:“准。”

  扶苏:……

  夏无且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走之前提了一句张良给太医贿赂的事情。

  那天去给郭开看病的太医是被张良收买了,否则也不能恰好达成“郭相公自此身体孱弱”的完美结局。

  当然,扶苏这边也给出了示意,即便他不贿赂也能成事。

  只不过张良很聪明,他知道自己必须出这个钱。

  一来可以在太子跟前展示自己的存在感,告诉对方事情是他安排的;二来万一郭开查到了太医头上,也有他张良可以顶锅。

  在这件事里,宁愿韩人暴露,也不能太子暴露。否则便是他没把事情办妥,到手的功劳就飞了。

  这是一步险棋,是张良唯一留下的、有关韩人的破绽。好在只是他张良一人动的手,运作得当不至于让郭开迁怒其他韩臣。

  幸好,郭开没从太医那边查到什么。

  太医署毕竟是重要的机构,事关秦国王室的身体健康,不是谁都能伸手进去的,调查也不成。

  事后,收了钱的太医特意去向太医令夏无且请示。询问这钱他是可以自己留下还是得上[jiao],没有准话他心里不踏实。

  所以夏无且才在例行诊治时提到这个。

  秦王政摆摆手,让他们这点小事自行处置。

  等人走了,他才偏头问儿子,那个张良就是之前扶苏提到的人才?确实挺雷厉风行的,这就把郭开干掉了。

  扶苏把讨厌的茶水推到一边,点点头:

  “灭楚时可以让他参与战术商议,或许能有更好的主意。”

  张良刺秦一事扶苏也说了。

  他是先和父亲说了这件事,再询问是否要重用张良的。若父亲自己很介意这个,那他也只能对张良说一声抱歉了,在他心里父亲的心意比人才更重要。

  然而秦王政显然比他儿子大度得多。

  莫说这一世张良根本就没有刺杀他的心思,就算经历过上一世刺杀失败那件事,以对方的才华,但凡愿意回头是岸,秦王政也肯接纳。

  秦王政顺便借机教育了儿子两句,让他不要太小心眼,为王者怎可过于计较、只以喜好行事?

  扶苏乖巧地点头表示学到了。

  但是别的事情他可以妥协,事关父亲的不行。这是他的逆鳞,除非父亲亲自做出了决定,否则他不改。

  秦王政:……算了,寡人以后多盯

  着点。

  揭过这个话题,

  秦王政想起了另一个同为韩人的人才。

  他惋惜道:

  “早知用这一招便可叫韩人事秦,

  当初倒也不必急于处死韩非。”

  倘若韩非还活着,如今应该也能在朝堂中为秦所用了。就像张平父子这般,不为别的,就为替其他韩人打开官路。

  扶苏劝慰道:

  “天底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呢?韩非为韩国公子,只怕即便他肯安心事秦,反秦之人也要利用他的出身做文章,强[bi]他成为韩王。”

  到时候叛军在地方上自顾自地拥立远在咸阳的韩非为新的韩王,然后打着韩非的旗号起兵,愣是要攻入咸阳救出韩王。

  这样哪怕韩非自己什么都没做,处境也会尴尬起来。他又不像韩侯一样是个阶下囚无所谓,他可是要在朝堂上做官的。

  秦王政一想也是。

  只恨韩非怎么偏偏就是韩国公子呢?若是个普通臣子,就没那么多麻烦了。

  说到这个,扶苏想起一事:

  “荀先生不止有韩非、李斯两个弟子,还有一个叫张苍的,也在秦国为官。”

  张苍和李斯不太[shu],不过李斯还是推荐了这位师弟,给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

  扶苏之所以记得他,是因为他靠自己的本事当上过御史。后来不知犯了什么罪逃跑了,因为扶苏整顿吏治的关系,没逃多远又被抓了回来,也是倒霉。

  原是要依法处置他的,不过扶苏意外发现了他在财政方面的能力。后来让他戴罪立功,做了治粟内史。

  以张苍的能力,本可以更进一步成为三公之一的。可惜因为犯罪的事情,没争得过其他人,最高只坐到了九卿。

  也怪大秦二世人才济济,吕雉、蒙毅等有为相之能的数不胜数,张苍很难挤进去。

  不过张苍看着可比他们这些皇帝长寿多了,秦三世的时候或许能熬死老对手们,再往上爬一爬呢。

  扶苏不知道张苍历史上活到了公元前152年,距离现在还有76年。别说秦三世,四世说不准都不成问题。

  秦王政倒不知道张苍这个人,闻言来了点兴致,问道:

  “他也是法家人才?”

  扶苏答:

  “那倒不是。”

  秦王政[rou]眼可见地失望了不少。

  扶苏想了想:

  “可能算半个术数家吧,他写过一本《九章算术》。不过学说上,其实是继承的荀子的儒家思想。”

  荀派儒家,和正经儒家出入比较大,不然荀子也养不出韩非和李斯来。

  荀子最出名的理论是“[xing]恶论”,即人[xing]本恶。

  在他这个想法的基础上,弟子们不约而同地走了法家的路子,觉得人[xing]既然本恶,那就应该用重法约束啊!

  ——逻辑很合理,没有毛病。

  荀子:虽然但是,我的主张其实是用道德和礼仪教育来引导人们向善。

  韩非李斯

  :那太慢了,

  不如直接用法律进行约束。

  荀子:……

  提起荀子,

  秦王政脸上的表情微妙起来。

  他感慨:

  “荀先生确实是儒家之中难得的清流。”

  不光[xing]恶论让秦王政非常赞同,荀子还有别的观点也很实用。

  注重教育这个就不提了,那是扶苏推崇的。秦王政的重点在荀子认为“制天命而用之”,以及“人定胜天”。

  打眼一看,前者是皇帝惯用的手段了,利用上天巩固自己的统治。后者则是皇帝自己爱用,但并不希望民众用的理论。

  皇帝们想要的是“朕自己能克服天命达成目标就可以了,平民百姓当然是乖乖听从朕说的天命不要反抗”。

  总之,荀子的思想为封建社会的统治稳固[xing]做出了杰出贡献。

  秦王政兴致勃勃:

  “张苍虽然不重法家学说,但寡人似乎听你之前说过,术数家的研究也颇有用处,于财政有益,是否?”

  扶苏点头。

  那可不,财政治理怎么能没有术数的辅助呢?光一个统计学就非常管用了。

  秦王政大手一挥:

  “那便让他去治粟内史手下做事吧。”

  当御史实在是埋没了他。

  失去韩非固然叫人心痛,能重新斩获一个其他方向的人才,也勉强抚慰了秦王政的情绪。

  如今大秦的法家人才不少,多点别家的倒也是件好事。不给法家一点危机感,他们只会故步自封。

  秦王政就觉得李斯最近有些太安于现状了,这样很不妥。

  大秦一统天下之后的律法要怎么修改才能更适合新生的秦朝,他李斯难道不能提前去研究研究吗?整天拿着俸禄不干事,这如何能行?

  师弟张苍都开始忙碌了,师兄李斯也该支棱起来。

  于是造字结束还没能休息多久的李斯重新被委以重任,再次陷入了无止尽的加班之中。

  李斯怀疑人生:

  “王上以前有这么见不得别人闲着吗?”

  他儿子李由认真地想了想:

  “有吧,您看他连公子和公主们都没放过,每[ri]里忙得脚不沾地。”

  李斯:可那不是太子在压榨弟妹吗?

  李由:但是下令让公主也和公子一起进学的,是王上啊!

  李斯:有道理,不过为父还是觉得哪里不对。

  隔[ri]见到太子时,李斯就小心翼翼地询问,这次的加班是否又是殿下替他揽活。

  这次的事情可和扶苏没关系:

  “是李廷尉能力上佳,得父亲青眼。”

  李斯:真的吗?

  那就当是真的吧。!

  无字惊鸿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


  (https://www.kenwen.cc/book/480362/18275417.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