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原始部落大发展 > 第94章 陶轮成功

第94章 陶轮成功


杆杆即将把第二套陶轮凿好,没有空做木箱式鼓风机,继续使用兽皮气囊鼓风机。

    等他凿完第二套“陶轮”,再做木箱式鼓风机。

    猛火烧制十八个小时,停火,等陶窑慢慢冷却。

    次日炼铁,草籽和蛋蛋,柿和虫留下帮忙炼铁打铁,不出去修剪果树。

    木炭充足,石灰石充足,石英石充足,没有萤石了,之前重新捏砌的两个冶炼小炉阴干了,

    四天吸的铁粉,加上之前吸的铁粉,共有二十六斤铁粉。

    冶炼小炉点火,加半满木炭,烧燃起来。

    接着隔一会儿加两斤铁粉,四斤木炭,一斤石灰石,一斤石英石,直到把铁粉加完。

    加完后猛火烧制四小时,炉渣熔液流完,扒开冶炼炉,把海绵铁掏出来用石头敲打。

    敲打紧密后,铁只剩十八斤左右。

    切成两块九斤铁,柿和虫折叠锻打六七十次,今天打不完,明天接着打。

    折叠锻打六七十次后,九斤铁只剩下七斤半百炼钢,比罗云预计的少二两。

    柿和虫再锻打另一块九斤铁,折叠锻打六七十次。

    让草籽和蛋蛋把七斤半百炼钢切下来一斤半,加热到一千一二百度高温,加热成炽白色。

    这么高温的百炼钢非常软,用锥子和做铁锨木柄铁皮卷的铁棒当模具。

    把这一斤半百炼钢敲打成杯子状的轴套,暂时敲打成内径四厘米,外径五十四毫米,长八厘米,底厚两厘米。

    杯底中心用锥子冲击出小孔,方便加润滑油。

    六斤百炼钢敲打成轴,一头方形,一头圆柱形。

    形状敲规整后,方形宽厚四十四毫米,长十厘米。

    圆柱形直径四十四毫米,长十五厘米。

    比罗云计算的细一毫米,长度够了就行,粗点细点无所谓,留有余量呢。

    轴敲打规整后,方形这头用凿子随意刻些线条毛边,刻好后淬火。

    然后敲打轴套,把轴套内径敲打到四十三毫米,外径上刻些线条毛边,加热淬火。

    然后草籽和蛋蛋用另一块百炼钢,再打造一套相同的轴和轴套。

    陶窑冷却好了,开窑。

    十三个陶罐裂了一个,第二层一个裂了,陶罐烧制很久没有碎裂了,有点打脸了。

    罗云:绝对不是我捏的问题,绝对是十三这個数字的问题,不吉利!

    幸好没有碎,要是碎了的话,碎片掉下来可能会影响到上层和下层的陶罐。

    容易砸出坑,甚至砸裂砸碎。

    五十多个碗碎了裂了十九个,碎裂的好,当熟料用。

    白兔和小糖的手艺还有待提高。

    小兔?

    算了吧,没救了。

    二百六十块砖裂了十几块,无伤大雅。

    罗云继续打磨轴和轴套,边打磨,边相互对比。

    看看能不能套进去,够不够圆,一点点修正。

    杆杆凿或打磨石头凿的陶轮和“陶轮”,上下两部分中间的轴孔和轴套孔。

    孔已经凿出来了,只凿出来粗胚,没有打磨精细,留有余量。

    轴孔打磨成十厘米深,宽厚四十三点五毫米的方形深孔,打磨光滑。

    轴套孔打磨成八厘米深,内径五十三点五毫米的圆柱形深孔,打磨光滑。

    工业上的轴、轴套、轴承之类的零件,精密度和硬度方面,一直让加工的人和使用的人很头疼。

    尺寸绝对精密,能使用很久很久,不容易磨损损坏。

    尺寸差一丁点,磨损和损坏几率呈倍数增加。

    尺寸差的稍微有点多,加工出来根本用不了,磨损和损坏几率太高了。

    钢材韧性够,硬度足够,不容易磨损和损坏。

    钢材韧性够,硬度差一丁点,磨损和损坏几率呈倍数增加。

    钢材韧度够,硬度差的稍微有点多,磨损和损坏几率太高,不实用。

    现在原始时代,能冶炼出铁,折叠锻打成百炼钢已经不错了。

    没有能力把百炼钢加工的非常精密。

    一个陶轮而已,工作压力不大,转速不高,也不需要太精密,只要能使用几年即可。

    好不容易冶炼出铁,打造成百炼钢,当然要尽可能的把它做的更好。

    罗云慢慢地把轴磨的更圆,更光滑,轴套内径磨的更圆,更光滑。

    轴和轴套套起来刚刚好,转动时摩擦小。

    以后磨损和损坏几率才小,使用时更稳定,使用时间更久。

    整整磨了一天半,罗云才把轴和轴套打磨好。

    杆杆把陶轮和“陶轮”共四个孔凿好打磨好。

    然后把轴方形这头敲进陶轮和“陶轮”下半部分的孔里,轴套敲进陶轮和“陶轮”上半部分的孔里。

    垫着木头敲,别把轴和轴套敲变形了。

    陶轮和“陶轮”的孔稍小半毫米,要慢慢敲,不能太大力,不然好不容易凿好打磨好的陶轮和“陶轮”容易碎。

    轴孔小半毫米,轴和轴套敲进去后才更紧密,很难松动。

    轴方形这头和轴套外径上刻些线条毛边,敲进去后更紧密,更难松动,轴套也更难转动。

    敲进去后上下部分套起来,陶轮和“陶轮”就大致做好了。

    陶轮和“陶轮”的上部分是凸形,工作面是个大圆饼形状,下面还有个小圆饼,小圆饼上凿有一圈凹槽。

    陶轮上的小圆饼直径二十厘米,周长六百二十八厘米。

    “陶轮”上的小圆饼直径四十厘米,周长一点二五六米。

    早已准备好的兽皮绳套拿出来,套进两个陶轮小圆饼的凹槽上,充当传动带。

    这条兽皮绳套做的可不简单,粗三厘米。

    是用很多牛皮条,好几个野蛮彪悍的男人女人,用尽全力加强拧出来的,拧成没有接头的圈。

    绑着两百多斤的石头上,挂起来吊着,把延展性吊坠完。

    再用极其坚韧的牛皮细绳缝制,缝制的特别紧密,特别结实。

    其实就是用兽皮做的传动带,俗称三角带,连接两个传动轴用的,拖拉机上和汽车上很常见。

    大青石凿的陶轮是陶轮,大青石凿的“陶轮”可不是陶轮,而是动力输出源!

    用传动带把陶轮和动力输出源连接起来,中间敲两根粗木棍,把传动带绷紧。

    给“陶轮”这个动力输出源的表面,特意凿出来的两个偏孔中的一个里,插根棍子当摇把。

    然后一人手握着摇把转圈摇,“陶轮”这个动力输出源开始转动。

    带动传动带转动,传动带再带动真正的陶轮转动,实现有动力石制陶轮!

    而且动力输出的“陶轮”上的小圆饼周长,是陶轮上的小圆饼周长的两倍。

    代表着动力输出“陶轮”转一圈,陶轮可以转两圈!

    陶轮转速更加快!

    手要是摇累了,还可以拿根棍子,戳在另一个偏孔里,握着棍子转圈,和古代石制陶轮转动方式一样。

    之前好不容易烧出来个陶质陶轮,结果很难转动不说。

    没有外部动力,还一直需要自己转,罗云这个习惯了现代动力的现代人能忍?

    所以才花费些人力和资源,让杆杆打制出这两个基本一样的石制陶轮。

    吸了五六天的二十六斤铁粉,折叠锻打到只剩十五斤百炼钢,全打造成两套轴和轴套。

    一个当正经陶轮,一个当动力输出。

    拉胚的时候不用自己转动陶轮,自己只管拉胚,让别人转动“陶轮”输出动力。

    这才有点现代化动力的小小一点影子嘛!

    陶轮和“陶轮”工作面中心有方形孔,直通轴套中心的小孔。

    给里面加一些热猪油,充当润滑剂。

    热猪油流进方形孔中,接着流进轴套中,润滑轴和轴套之间。

    罗云转动这个动力输出“陶轮”的摇把,稍微费点力,两个陶轮都转起来了。


  (https://www.kenwen.cc/book/481036/18275371.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