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唐朝贵公子 > 第三百一十一章:地里有金子

第三百一十一章:地里有金子


  这群陈氏的族人,一个个风尘仆仆的样子。

  其中有不少,从前都是细皮嫩肉的公子哥,可如今经过了挖矿,经过了作坊里做工,而今又被送来了这大漠,此时那细嫩的皮肤,早已不见了,面上的肤色,却如老榆树皮一般,顺带身上的那一股子娇气也一点痕迹找不到了!

  在这里的生活,可谓是乏味到了极点,而且又冷又寒,又苦又累,好在因为有挖煤时的日子做底,倒也勉强能撑得下去。

  只是在此,日复一日的耕作,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一般。

  尤其此前的许多的作物,大多中途夭折,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心里便更加没有数了。

  大家的士气,日渐降低,只怕有不少人心里都免不了埋怨着,怎么好端端的,要来这里!

  众所周知,如今的陈氏在关中,分明是日益兴隆,可突然要他们来到这大漠,对大家有什么好处?

  大家的心里都没有答案。

  而今日,有人终于拨开了黄土,而后看到那一个个拳头大小的果实露出了一角,这一下子,所有人沸腾了。

  此情此景,就如同一直在黑暗中,终于找到了一点旭光!

  有人甚至眼角隐隐闪烁着泪花,泪花中带着希翼的光芒!

  这或许在外人看来,是很不理解的。

  可只有身在此中的人,才知这一切得来是何等的不易,而是用艰辛所换取!

  一次次的尝试,艰苦卓绝的环境,在这里,几乎寻不到任何生存下来的理由,而今至少生活中多了一分色彩。

  陈正德已赤足而来了,他的脚已经冻得发青,气喘如牛一般,而后扑哧扑哧的喘着粗气,眼睛死死的盯着这里的环境。

  土豆的习性,陈正德已经了解得非常清楚了。

  在南方,它可以做到一年两季,亩产惊人。

  而在关中,勉强也可做到两季种植。

  这个时候,气候还算湿润,雨水充沛,后世的青海和甘肃区域,还并未处于荒芜,草原中的环境,也还算宜人,不至似明朝时,因为气候的改变,万里黄沙。

  这一季土豆,是在秋冬时种植下去的,而如今……似乎已至收获的时候了。

  陈正德亲自蹲下身子,挖取出几个土豆,仔细地看看,心里便大抵的有数了。

  这土豆大小不一,绝大多数的个头,比关中的土豆要小一些。

  一方面,是因为还未完全成熟,另一方面,想来也是这里的土质,远不如关中肥沃。

  不过土豆的习性,虽然并不耐寒,所以在种植的时候,为了防止地上结霜,陈家人在这试验地里,对土地进行过一些处理。

  因而陈正德大略的估算,在这朔方,现有的果实来看,在这里,若是能春末或者是夏初时种植为宜,到了秋日可以进行摘取,一年可以种植一季。

  继续算下来的话,这一亩地,也可收获一千二三百斤上下。

  这种产量,在关中根本不算什么,可在大漠中,意义却就全然不同了。

  表面上看,似乎这里的产量要少,可要知道,在整个朔方,有的是一望无际的土地。莫说是朔方城将来建起来,能养数万人,便是迁徙十万二十万,甚至更多,也足以养活自己了。

  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朔方,不但不需自关中运送粮食,甚至将来,还可自行的囤积大量的粮食。

  再者,这里还有放养的牛羊作为食物的补充,这朔方是绝不至于到挨饿的境地的。

  陈正德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摆弄着地里的土豆,倒是早有人察觉到他是赤足,便连忙给他寻了一双鞋来。

  陈正德这才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自己脚下的寒意!

  他的脚,竟差点要冻得没有知觉了,等用裹脚布裹了脚,而后穿上了靴子,才觉得血气流畅了一些!

  于是起身,点了几个族人,到了近前,一脸肃然地道:“兄长平日最关心的,就是这草原上种粮的事,现在大致可以有底了,在这里可以种植土豆,亩产也不低,今岁到了春末夏初的时候,我们要加紧开垦一些田地出来,广泛的种植一些。”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而后继续道:“当然,选种是最紧要的,要让土豆适合这里的气候,就必须多选耐寒的良种。这些都不急,我们后面一一安排好就行。现在既然有了收成,先让人派快马去报喜吧!这朔方的土地无边无垠,只要能种下土豆,能养活自己,便是天大的喜事了。”

  而这土豆还有一个大好处,便是不需精耕细作。它不似麦子和稻子那般的娇贵,如此一来,用较少的人力,种出更多的粮食,也是至关重要的事。

  陈正德是个实在人,对着众人说完这些,倒也不停顿半分,便让人取来了马,直接翻身上去,口里道:“我们去其他地里看看。”

  “喏。”

  朔方太广袤了,正因为地界实在太广,甚至每一个区域的土质和气候,都有不同。

  陈正德的试验田,分布在这方圆数百里的地方,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质,进行耕作,有时为了巡视不同的试验田,他甚至需带着人,骑马来回疾奔数天的时间。

  远处,则是朔方的一个聚集点。

  在这里,来了无数的劳力筑城,自然而然,也就来了数不清的商贾。

  建成朔方城,可以说是陈家如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而且陈家有钱,筑城不留余力,这钱便如流水一般的花出去。

  自然而然,也就吸引了不少的商贾来此,甚至在这里,商贾们自己各自搭起了帐篷,于是渐渐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市集。

  在这个市集,所说简陋,却什么都有,不过有一个特点,那便是这里的东西,价格往往是关中的数倍!

  一方面是陈氏舍得给劳力们钱,另一方面,是许多的商品运输来此时,并不容易,消耗的人力物力自是不少!

  再说这些商贾们觉得出了关隘,深入到这草原上千里,本身就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若是没有高利润,只怕是不肯来的。

  而就在此时,一个消息不胫而走,朔方种出粮来了,亩产可达千斤!

  消息一出,集市里的人们顿时疯了似的忙于打探起来。

  商贾们对于讯息是最为敏感的,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消息就意味着钱。

  一旦这个消息可以确定,那么整个朔方,就必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改变。

  譬如在这城中……大家未来要不要提早拿下一块地……既能在此养活自己,那么朔方未来就是可期的。

  除此之外,以后在此做粮产的买卖,只怕有些困难了,至少囤货居奇,会变得更加困难。

  原本商贾们的打算,是在此做一些短暂的买卖,毕竟……谁也不知这朔方能坚持多久,说不准这只是陈氏心血来潮,反正他们家有的是钱,糟蹋也就糟蹋了,毕竟此地,根本没办法长久的安居!

  可现在不一样了,地里种出了粮来,而且亩产还足以养活这里的人,意义就全然不同了。

  这就令不少商贾有了更多的考虑。

  于是,一个个商贾暗暗的开始修书,似乎开始谋划着什么,大多是修书回关中,或是这里的掌柜向关中的大东家禀告,或是小商贾修书给自己的亲族。

  …………

  朔方城的修筑,对于整个陈氏而言,是天大的事,以至于每一次,三叔公看着账目,就忍不住想要给自己几个耳光。

  这如流水一般花出去的钱,大量的资金抽调出来,显然对于即使日进斗金的陈氏而言,也是巨大的亏空。

  筑城的资金,一次次的追加,原本以为只是用夯土修筑城墙,后来发现夯土无法长久,因而决定采石以及烧砖。

  原本城池的规模,是方圆一二里,结果陈正泰大笔一挥,太小了,再加一点吧。

  三叔公甚至觉得,陈家这根本就是给大漠各族送钱去的,这陈氏花了这么多的钱财,一旦最后无法在朔方坚持下去,这些钱,可就等于是都丢在水里,连个响动都没有了。

  可偏偏,陈正泰乐此不疲的追加预算。

  同样的钱,若是放在关中做买卖,回报是极惊人的,可如今呢……

  对于家主的决定,三叔公历来是遵循的,这还是心疼呀,他倒没有做声,还是决心再看看。

  而陈正泰此时的心思则扑在了大学堂里,大学堂里,历经了十几场模拟考试之后,据闻题目已经难到了天际!

  这令陈正泰很欣慰啊,李义府这家伙真是个人才啊。

  倒是这朝中,对于陈家的非议开始有所抬头了。

  这也怪不得他们,而是人力对于整个关中而言,乃是根本。

  现在关中人力已经出现了一些紧张。

  一方面是陈家为了筑城,发动了两万多劳力和匠人前往大漠。

  另一方面,为了供应这些劳力,大量的商贾都征募了人手,源源不绝的往大漠中运输商货。

  这些统统都是人力,而且都是青壮的劳力。

  今岁春耕的时候,房玄龄等人已接了各州府的禀告,耕种的人力大规模的减少,人力青黄不接,只怕到了秋收,粮食会出现一定的减产,这对于房玄龄而言,就有些无法接受了。

  原本关中的作坊就吸引了很多劳力,现在又因为筑城,而引起对于收成的担忧,这不正是当初隋炀帝修运河时的情况吗?

  大量人力征发,田地无人耕种,粮食减产,朝廷无力承担巨大的运河开销,征发的劳力也没办法养活,以至情况不断的恶化,直到最后,无数的问题一起爆发出来。

  房玄龄愁眉苦脸下,还是上了一道奏疏上去。

  他是不轻易对事情提出批评的,毕竟他的身份摆在这里,而如今,连大唐的宰相竟也提出了这个忧虑,一时之间,开始人心惶惶起来。

  ……………………

  推荐一本书,唐上烟雨。

  今天只能两更了,明天老虎会恢复更新,爆发一段时间吧。


  (https://www.kenwen.cc/book/490682/574188922.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