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皇后的转生日常 > 第129章 顾汾

第129章 顾汾


一听到顾汾,华青云的脸色顿时沉下来。顾汾虽然挂着刑部尚书的头衔,但不任实权,这些年更是少入朝堂。老家伙怎会在这个时候发声?华青云一介首辅,却对这位朝中老臣难以解释。

  “刑部也是闲的没事做了,明明有这么多案件、律例需要处理,居然还有心思操劳皇帝的家事。”华青云警告苏克勤,让他带领刑部赶紧转移视线。皇帝秘密处置了康妃,想必不是光彩事。为了大局稳妥和皇帝的脸面,华青云打算和顾汾亲自聊聊。

  比起其他的京师官员和朝中要臣,顾汾及其顾府算是显赫一时。倒不是他坐上尚书的职务,而是“实风四大家”之一,黄傕的门生。当年皇帝天下初定之时,便邀请黄傕、顾笙、唐国望、王炎恪四位大儒入仕朝廷,因为注重“实学”和革新风气,被人们称作“实风学派”。他们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多迎合那些新兴绅商和行商的观点,并在某种程度上为王启所接受。

  但论起其中最要命的,则是黄傕——反对太祖太宗时期确立下来的独断体制,要求恢复宰相制度,公开叫嚣废除《兴皇大礼》这一祖训。因为这件事,皇帝差点将黄傕罢官贬职,还是在唐国望等人的劝谏下才作罢。顾汾,是顾笙的族弟,却也是黄傕的学生,同样也承袭黄大儒的不少思想。

  比如依律治国,反对专断,便是黄傕的主要观点。顾汾几乎毫无保留地研学下来,并且在律法上有很大的贡献。天命三十年颁布制定的《兴国商律》,便出自他手。这条商律至今仍在沿用,处理与海外贸易和城市商业相关事务。

  然而,在颁布兴国商律后,顾汾就基本上撤出政治舞台,只是在天命四十三年时重新出任刑部尚书,然后修订《兴皇律》,一直到现在。

  于华青云而言,顾汾不是勋贵藩王,又不是三公,在职权地位上他是高于顾汾一头的。然而,华青云仍然以学生的姿态探望先生,态度也恭谨,还带不少补品。只是,一进入顾府,华青云就闻见了浓郁的中药味。

  华青云不禁皱眉,心想顾尚书什么时候得了重病?还是说老夫人身体有恙?在疑惑中,他在正厅见到了顾汾。“顾尚书,近来可好啊。”问候时,他还不忘打量着顾汾的身体,发现不符合自己的印象,依然健康强壮,只是抬头纹又加深了几分,展露些狰狞。年岁大了,人总会有的。

  “是华首辅啊,也别怪下官礼节不周,但年纪大了,不方便动弹。”这话是借口,毕竟腿脚不便的人,可没几个像顾汾这样,将腿搭在软榻上,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但华青云还是忍住没有戳破。

  见到华青云不动声色,还像个学生一样在旁边站着,顾汾微微一笑,便吩咐人给他安排座位,接着,便是正题。“不知道首辅前来寒舍,是有什么事情嘱托?”顾汾也就比平国公小了一岁,但长者风头正盛,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感。就连华青云这种天天面见皇帝太子的,也不免矮了一头。

  “今天鄙人过来,是希望尚书那边能管好刑部,毕竟有些事情关乎陛下,没必要斤斤计较。”华青云稳住心态,向顾汾传达一个讯息。康妃的秘密处死,刑部千万别插手——他知道,顾汾留了不少门生和后辈在刑部、大理寺中,大部分都是心怀公正和关心的青年才俊。但是,他们也多是愣头青,对这种秘密刑罚并不赞成,这次跑到内阁质询一番,实在是让自己难以应付。

  华青云还不知道来龙去脉,不能胡说;但牵扯到皇家,他需要冷静一番。顾尚书,你也知道,陛下向来不喜欢外人干涉家事的……”

  “这叫做家事?这明明和朝廷律法息息相关!”顾汾打断了首辅的话,并生些愠色,“下官记得在二十年前,就与陛下辩论过一番,白衣卫、诏狱、东厂,这都是弊政。历朝历代,哪有君主设立这种特务机构,去监视官吏百姓的?我朝以律例治国,却开了这样的恶例,实在是让人心寒!”

  这话,顾汾不知道对外人说了多少遍,向来注重律例的他,极力反对像白衣卫、东厂这样的秘密机构,代行刑务。且不说这些机构在前朝的危害,如今更是彰显着皇帝的“独断”。这与顾汾的理想并不符合。

  华青云理解顾汾所想,但不认同他的理念——在顾汾看来,或者说在“四大家”理想中,皇帝应该是万民之代表,理应宽仁治国,以律法为器,以百姓为重。这话固然没错,但华青云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对顾汾解释不了太多。

  诚然,王启在位这么多年没有大过,算得上一位合格的君主,但能多少贯彻顾汾等人的理念,那是没办法衡量的。何况,皇帝本身是一位有主见的统治者,对待天下百姓和江山庶务,有自己的见解。至于白衣卫和诏狱,这不符合顾汾等人的期待,但华青云非“言官”出身,对这种事阻拦不了。

  “你走吧,这件事也别来劝我。”顾汾下达逐客令,不想和华青云多加辩论,“至于刑部的人,虽是我的学生,但也做不到一呼百应。有什么事,他们得自己面对,而不是因我出面。”顾汾这话纯粹是给皇帝听得,而非华青云;但谁都知道,刑部官员跑到内阁求见,尚书“功不可没”。

  这话至此已经聊死了。

  华青云识趣离开,回到宫中。

  孙克勤一副狼狈的模样,显然是与本部官员舌战了几百回合。这不怨他,孙大人只是右侍郎,在他的上面还有位左侍郎——这位也是顾汾的门生,而且还公开支持刑部和自己“唱反调”。

  孙克勤本想用律例和他们争论几句,但谁知道他们一句接着一句,让势单力薄的孙克勤很快败下阵来。“首辅,下官失败了……”孙侍郎一脸羞愧,只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律例白读了,居然连衙门新人都说不过了。

  “也不知道陛下是个什么态度,待我过去观察一下……”见到孙侍郎灰头土脸的样子,华青云愈发觉得这事不能再等了,必须要和皇帝商讨一番。其实,他也想知道其中的细节,毕竟多一份信息也不算坏事。

  然不巧的是,王启这时并未在御书房或宣政院,而是去了翊坤宫陪伴皇后。没办法,华青云只能改日再来,按照皇帝的秉性,今天大概也不会来御书房了。

  “阿启,你说这顾尚书,到底是什么来头,竟然还能和你对着干?”独孤若雪倒在王启的怀里,手上还搂着一只娃娃——一头可爱的小老虎。也许是江南那边的习俗,宁王妃入宫时送来的这玩意,说是保证平安。

  抱歉,独孤若雪真的没听说过这种寓意,但见到小老虎做工精美,就收下了。在收到这娃娃后,还不忘向王启炫耀一番,表示:你没有过这样的待遇吧。

  “顾尚书算是和太傅平辈的老臣,但是这家伙……”王启有些郁闷地挠头,认为这家伙是个麻烦人,“他师承黄傕,是本朝的大儒,但和那些老腐儒不完全一样。这些人,主张变法革新,又鲜明地反对空谈治国,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太祖太宗定下的规矩,反对颇多。”王启还提到,前指挥使唐国望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他更关注军政,京师六卫和白衣卫,便是他重建的。

  可正因如此,唐国望和黄傕在晚年的关系很差。因为唐国望主张白衣卫该有生杀大权,威慑朝野,才能树立朝廷的权威;但这与黄傕支持的律例治国背道而驰,他认为唯有完善的律法,才能治理好江山。

  王启自然兼而采之,但这样的做法在黄傕及其门生顾汾来看,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背叛。也就是王启气量大,要是太祖,对这样的臣子定然是容忍不得。

  “少关心这点事,和你关系不大。”王启不希望独孤若雪担心过甚,连连宽慰。但自己无意中又说这么多话,勾起独孤若雪的心思来。“顾汾年俞古稀,是时候致仕回乡。朕再思考,要不要让他赶紧卸了官职……”

  “你这不就是过河拆桥?”独孤若雪耸了耸肩,呛皇帝一句,“阿启,你可真是记仇。”说着,她扮个鬼脸,试图逗笑王启。

  然而,王启一反常态,这次没给独孤若雪“好脸色”——什么叫过河拆桥,这是朕大度好吗?


  (https://www.kenwen.cc/book/492564/18275336.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