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


中秋节(Mid-Autumn  Festival),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13][27][16][30]

  中秋节源自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是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汇合而成的节日。[27][29]起源于先秦,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正式定立于北宋,盛行于宋朝以后,明清时期,中秋节与春节齐名,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9][13]2008年1月1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15]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8]在此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29]

  中秋节在千百年传承中几经演化流转,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为中秋节注入丰富内涵。文人墨客借此留下众多诗词文章,最终,“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现今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24][29][95]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94]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除中国外,中秋节还在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区流行。[88]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朝鲜族称为“秋夕节”或“嘉徘”等。[3]  [36]

  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3]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11]


  (https://www.kenwen.cc/book/494676/18275284.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