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 第69章 清明节:介子推的自述

第69章 清明节:介子推的自述


我是介子推,清明节快要到了,流行的说法说是为了纪念我,以表彰我的忠义和清明。这从何说起呢,且容我慢慢道来。

  一、溯源

  其实,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上巳节和清明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主要是纪念轩辕黄帝的民间传统节日。清明节称"踏青节",始于周代,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意即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后来亦传承为慎终追远的盛大祭日,成为踏青扫墓、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产生于春秋时期,要晚得多。真正与我有关的其实正是这寒食节,它因我而诞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当然,这个寒食节,也有我寄望"清明"的文化元素。

  说来话长,且按下不表。先说说清明节与寒食节的交集与演化过程。

  因寒食节之后就是清明节,两节相距太近,其节日内涵又多有重合,故多混淆。

  作为冷节又称作百五节的寒食节,由因德宗年间的诗人韩翃("大历十才子"之一)写下有名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后,寒食节名气大振,逐渐家喻户晓。

  后来,文宗年间的大诗人杜牧相得益彰,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流传千古的《清明》诗后,清明节的名气更加响亮,便逐渐盖过了寒食节。到清朝初期,寒食节遂被清明节取代,两节就此合二为一,统称"清明节"。

  时至当下,清明节便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祭祀的内容,又丰富了节气本身的文化内涵,成为唯一的一个节令合一的法定节假日。今天,清明节可放假一天,加上周末两天,就有了三天的小长假。

  由此,原本与寒食节休戚与共的我,便一跃而成清明节的形象大使。为简明扼要,干脆就笼统说成为清明节也是纪念我,让我成为清明节的代言人。

  我梳理了一下缘由,盖因清明节合并了寒食节,寒食节又因我而诞生以致吧。

  那,何以说寒食节系因我而诞生的呢?原来是因我忠心耿耿地追随春秋时期的主公晋国公子重耳,为他,我留下"割股奉君"的千古忠义。后来,主公重耳当上晋文公后,我不食君禄隐居绵山"抱树而死",使主公倍加感动,便下令在全国专设"寒食节"缅怀于我。

  这让我既欣慰又忐忑,没想到自己区区奉献,竟迎得如此隆重礼遇,权作"滥竽充数"吧。

  下面,我就扼要说说我"割股奉君"和"抱树而死"这两件不值一提已入云烟的过往经历,切勿深究哟。

  二、割股奉君

  我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来到春秋时期晋国山西的土地上,一个叫介休的地方,我只清楚于公元前636年死于绵山(因纪念我,后来称之为介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将能力平平的我与赫赫有名的伍子胥、管仲两位大人齐名,说我是"春秋三杰"之一。

  只知道很久很久的那年,因晋献公被宠妃骊姬所迷,立了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原太子申生便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无奈避祸逃亡他乡。

  主公重耳很有贤名,有振兴晋国的志向,我便追随他一路风餐露宿,在饥寒交迫中历经艰难险阻,奔向翟国,连同主公重耳的舅舅、后来封为上将军的狐偃以及贤士赵衰、贾佗、先轸、魏犨、司空季子等人。

  可怜的主公重耳命运多舛,先是被父亲晋献公派勃鞮一路追杀,后又被兄弟晋惠公追杀。

  我便同主公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十九年里,我们经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那份狼狈,说有多惨就有多惨。

  记得有一年我们逃到卫国的五鹿,已是饥肠辘辘,可"屋漏偏逢连夜雨",主公的资粮又被一个叫凫须的坏随从偷走,跑了。

  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向正在耕作的田夫乞讨一些吃食充饥,却被田夫用土块当作粮食向我们扔来,被戏耍了一番。主公重耳饿晕,直喊好饿,渴望有一碗肉汤填肚子。

  我便背着狐偃等人,悄悄去往山沟,痛下心来,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小块,与采摘来的野菜搭配在一起,煮了一小碗肉汤。煮好后,才请主公重耳身边的贴身随从送给他食用。

  这件小事便被历史记载,说我"割股奉君",奉为忠君赴义的典范。

  其实那时我不过是一份小小的寄望:我这样忠心耿耿地待奉并非刻薄寡恩的主公,将来他上位后一定不会亏待我,会记得我的好,至少不至于为难我。

  三、抱树而死

  主公重耳后来的确时来运转,在阴差阳错中,忽得秦国的"资助",干掉了晋惠公,当上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有雄才大略的主公当上晋文公后,对随他逃亡的一干人等果然是大加封赏。奇怪的是,偏偏排除了我以及他的发小耿直忠心的颠颉。

  我有些气愤,指桑骂槐地斥责狐偃等人邀功请赏"天实开公子,而子犯次以为己功而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后,便淡泊名利,携母归隐老家的绵山,打算就此做一个不食君禄的隐士,了此余生。

  后来,我得知,主公重耳之所以对我"割股奉君"不领情,其实是他心有芥蒂,担心我如前人易牙"烹子"那样有不臣之心,便有意将我选择性忽略,这真真有些冤枉。

  他的发小颠颉更可怜,在公元前632年因擅自纵火烧了曹共公手下大臣僖负羁的庭院,被主公重耳处"断椎之刑",意在告诫大家:

  我重耳当上了晋文公,要图成一番霸业,不能受任何牵制,也需要大家畏刑守法,凡于我不利,只能"杀无赦"了。

  我见颠颉得此下场,心想自己还算命运好一点,起码今后可以安然隐居。

  哪知我的命运后来也陡起波澜。

  只因邻居下大夫解张见我悄然而去,以为不公,便写下一首诗挂于城门:

  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

  龙返于渊,安其壤土。

  数蛇入穴,一蛇于野。

  主公重耳这时候是晋文公,自然第一时间知晓了这首诗,他担心大臣们骂他"忘恩负义",便率领大队人马在公元前636年的3月底到绵山寻访我回朝任职。可绵山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绵蜒数十里,一时竟无法可寻。

  主公手下一个抖机灵的大臣便出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把我逼出来。

  主公欣然同意,便命令军士从山前到山后放火,这把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才熄灭。

  主公见我还是没有走出山来,又派军士搜寻,发现我陪同母亲,在柳树洞里的一棵柳树下已被烧死,柳树洞里还藏着我用血题诗的一片衣襟: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段历史又把我说成是"抱树而死",说我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利禄,做事不求回报,还有寄望清明的高洁之愿。这说法不为过,只是稍稍拔高了一点,还没有完全抵达这样的境界,清明之愿倒是矢志不渝的。

  四、清明节纪念我,我有些忐忑

  鲁国史官左丘明在编年体史书《左传》中,就曾把我的生平事迹简述为:"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主公重耳见我"抱树而死",终于明白我乃性情中人,其实情商并不高。不过,他对我的"忠君赴义",还是很感动,悲痛万分之下,哭拜一番后便把我隆重安葬,为我立庙祭祀。

  主公后来还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长叹:悲哉足下。"足下"一词便由此而来,成为上级对下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次年(公元前635年)4月,主公又领着文武大臣,素服徒步绵山哀悼祭奠我。只见绵山那棵被烧的柳树竟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主公似乎就像见到我一样,很郑重地走到柳树前,掐下一枝,编成一个圈戴在头上后,随即下令将去年我被烧死在柳树下的这一天,确定为寒食节,举国同悲,禁止烟火,只吃冷食(饭),还钦定柳树是我的化身,赐柳树为清明柳。

  自那以后,在寒食节这一天,我便世袭被缅怀的殊荣。后来,寒食节融入清明节后,清明节纪念我的说法就逐渐传开。久而久之,在清明节前后数日,人们在感念我之时,进行扫墓祭祖、郊游踏青、戴柳圈、插柳枝、放风筝等等肃穆而欢悦的活动便约定成俗。

  我的地位于是同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一样,成为伟大的历史人物,得到沿袭千年的缅怀和哀悼,生生不息。

  至今,在山西晋中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还残存有我的庙宇遗址,天涯山风景区还有象征我"精忠纯孝"精神的"石鼓神祠"。

  自述完毕,列位看官,清明节纪念我,其实我有些忐忑,我哪里敢同写下《离骚》的千古大才屈原相提并论?就请原谅我藏在骨子里的"小"。尽管我对主公重耳肝脑涂地,没有二心,但我还是有些任性,清心寡欲,清高自负了些……

  就我存在的这些不足和问题,唯有逐一整改方不负知遇之恩,我"忠义、清明"的形象不会大打折扣吧?


  (https://www.kenwen.cc/book/497716/18275218.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