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推荐阅读:禁欲皇帝捂不热,重生后她不要了 地球末日文明重铸 惨死重生杀疯全家,还把权臣撩爆啦! 斩赤红的谭雅才不会被推翻 抗美援朝开局加入顶尖王牌军 末世:我获得了最强奴役系统 只想出人头地,没想到长生了 港片:每周除三害,港综我无敌 灭我秦家满门,我掀了你的天下 莲花楼之又见莲花盛开时
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个说法在南北朝就已有之,隋唐以后渐渐流传。最早载于南朝梁吴均所编《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至此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一)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不屈不挠、忧国忧民,为了楚国的富强,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屈原所处的年代,正是秦、楚、齐、赵、燕、韩、魏七国争雄的时候。那时,屈原的祖国楚国国土面积最大,但礼崩乐坏,存在许多不公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庞大、守旧的贵族集团不劳而获,消耗着大量的国家财富。
秦国是七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名士苏秦、公孙衍实行合纵联盟抗秦的倡议下,楚怀王当纵约长,楚、韩、燕、魏、赵五国于公元前318年发起合纵联盟抗秦的函谷关之战,但各国虚情假意、争相自保不战而退的失败经历,让楚怀王和担任左徒的屈原都意识到,"合纵"不能真正改变楚国命运,唯有楚国自己强大起来才能真正抗秦。于是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开始着力于楚国图强的变革。
屈原明白,楚国变革肯定会触及贵族集团的核心利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对、陷害,将影响自身安危甚至生命。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前车之鉴:吴起变法,吴起被射死;商鞅变法,商鞅被"车裂"。这些残酷的现实问题也一度考验着年轻的政治家屈原。
何去何从?
在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下,屈原毅然决定,依靠楚怀王的支持,直面现实,冲破困扰,倾力治国,实行"美政":
一是以民为本,鼓励农耕,让农民有盼头、奔头和念头;二是增加赋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集中君王的权利,国家日事政务交由忠诚的大臣来管理,实现国富国强;三是健全法令,修明法度,依法治国;四是任人唯贤,不分贵贱,反对世卿世禄,真正把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充分发挥贤臣才士的作用;五是明赏罚,禁朋党,反壅蔽,强军备,移风易俗;六是对外联齐抗秦。
这就是历史上昙花一现的"草宪变法"。草宪变法施行后,取得了显着成效,楚国国力得到增强。不过,遗憾的是,草宪变法真正施行的时间不长,一开始就遭到以公子子兰为首的旧贵族集团强烈反对,大肆攻讦下,上官大夫靳尚谗言奏疏,立场不坚定的楚怀王退缩,改变了之前强楚的愿景,不再支持屈原。不久,楚怀王罢黜了屈原的左徒职务,改任屈原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
屈原被放逐后,依旧保持着忧国忧民的心,不屈不挠地坚守着,希望得到楚怀王的召回继续实施变法图强。
秦国看到屈原被流放,认为破坏六国合纵联盟的时机已到,遂派名士张仪游说离间六国。张仪到了楚国欺骗楚怀王说,楚国如果与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的土地。还担任着三闾大夫的屈原闻讯后,力谏楚怀王勿上张仪的当。但贪心的楚怀王相信了张仪的鬼话,信以为真地一面派楚使去秦国受地,一面派人到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大怒之下与楚绝交。楚使在秦国三个月未见到秦惠文王,待齐与楚绝交后,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从某地到某地,广袤六里,赶紧去接受吧。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屈丐等人领兵8万兴师伐秦,结果在丹阳一战中大败,汉中郡沦陷。
楚怀王看形势不妙,只好召回被流放的屈原出使齐国去缔盟修好。秦国害怕齐楚联合,又派张仪二次游说楚怀王。张仪又欺骗楚怀王,说,秦惠文王愿意分汉中之半,与楚和好;另一方面又用重金贿赂楚国权贵靳尚、宠姫郑袖,周旋于楚。刚直的屈原出使齐国回来后向楚怀王直言必杀张仪时,张仪已悄悄回秦。时年30岁的屈原也因此受到楚国权贵宠臣的排挤打压,渐渐又被楚怀王疏远。不得已,屈原转向设坛讲学之路,艰难地牵挂楚国,渴望楚怀王清醒过来让他东山再起振兴强楚大业。
屈原在郢都讲学6年期间,楚国贵族集团当然没忘记整治他,不断地向楚怀王进谗言。忠奸不分、左右摇摆的楚怀王就在屈原反对屈辱的楚秦"黄刺之盟"下,第二次把屈原流放到汉北和沅湘流域。这次屈原被流放,从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长达十六年时间。
屈原41岁时,秦楚两国发生了一件事,派往秦国当人质的楚国太子横,与秦国一大夫因私事发生争斗,一气之下,太子横杀死大夫后因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楚,旋及导致原本脆弱的秦、楚关系瞬间恶化,天真的楚怀王意欲亲自赴秦商谈。屈原闻讯后十分担心楚怀王安危,不顾自己已被二次流放无权理政的窘境,再次上书力劝楚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但楚怀王在公子子兰等权贵们竭力怂恿下,没有听从屈原的建议,执意前往秦国,楚怀王刚到武关,即被扣押送往咸阳,三年后被囚死于秦。
秦、楚因此绝交,楚太子横继位,称楚顷襄王。屈原仍被逐放之中。
公元前293年,秦国攻打韩国取胜后,威胁楚顷襄王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你整顿士卒,得以痛快一战。楚顷襄王犹豫不决。47岁的屈原闻讯后再次上书谏言,以楚怀王客死下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向楚顷襄王建议:卧薪尝胆,合纵抗秦,徐徐图兴楚国大业。软弱的楚顷襄王害怕秦国,最终没有采纳屈原的意见,选择了割地求和向秦示好的昏庸之路,之后逐渐走向没落。至此,屈原更受冷遇,再也没有用武之地。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顷襄王只得狼狈地弃城出逃。屈原拒绝了去秦国仕秦的邀请,心情极度苦闷,在报国无门、完全失望下,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抱石投汩罗江自尽,以身殉国,时年62岁。
这就是刚直不阿、宁死不屈的屈原,他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让人钦佩。世人记住了他,因为他的祭日正好是端午节这一天,于是端午节就有了纪念屈原的说法。
(二)正直高洁的人品
不妨从屈原的生平说起。屈原,名平,字原,又字灵均,公元前340年出生于丹阳(即今天的湖北省秭归县)贵族家庭,祖上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屈瑕原本是熊氏,据说是因为当年的封地叫"屈"而以之为氏。至于先秦时代姓与氏的区别,不是本文叙说的话题,暂且不表。只道屈原既来自于王室,属楚王的本家,自然身世显赫。
然屈原并没有因为这一高贵的出身而耀武扬威、目空一切。这在先秦讲究出身的时代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从屈原求学、致仕到流放生涯,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确做到了德高望重。屈原正直高洁的人品,自带灼灼其华的光芒,让人折服。
屈原自幼好学,从不张扬跋扈。与姐姐屈须一起在乡下生活的儿时岁月,他始终坚持勤奋读书。据史载,屈原因嗜书成癖、刻苦求学而博采众长,成为一代饱学之士。十岁时,就关心百姓疾苦,十分同情贫苦百姓;十一岁时,秦国犯楚,当即组织青年民众奋起反抗。这些经历为屈原正道直行、不畏强权的秉性夯实了基础。
后来,屈原应召入郢都当太子伴读,与楚太子熊槐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如何治国。熊槐当上楚怀王后,先任命屈原为县丞,后提任他为楚国左徒,具体负责楚国内政外交。
屈原担任左徒后,不负才华,不辱使命,积极施行美政,取得了草宪变法带来的显着成效;即使在楚怀王、楚项襄王不信任下,二次被流放,长达十八年的时间,依然坚守正直高洁的品德,不顾个人安危,直察直谏,忧国忧民,为强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约举屈原应对的两件事即可管见。
屈原出使齐国时,遇到国舅带着一帮人骑着马,大肆践踏农田,屈原当即对国舅严词训斥,赔偿了毁损的庄稼。
屈原到齐国后,孟尝君田文为了留下屈原,愿意让出相位,屈原拒绝了齐国递出的"橄榄枝"。为了齐楚达成联盟,他顾全大局,选择与齐王指定的义女完婚,这份诚意最终感动了齐王,屈原完成使命后果断回国。
圣人孟子亦为之赞叹:屈原,楚之幸也。
(三)伟大的诗魂
屈原因创作《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渔父》等等流传千古的诗歌辞赋,而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曾如此说:从屈原开始,才有了以文学着名于世的作家。
屈原的这些作品真就有这么高的文学成就吗?
的确如是,当你细细品完屈原的诗歌辞赋,你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伟大的三闾大夫屈原,带着楚风,带着"诗魂",正向你走来。
《离骚》是屈原最有名的诗篇,最能体现屈原的治国思想。他用"香草美人"的赋比兴手法,灵活运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将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融入其中,全篇极富想象力,辞采绚烂,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很有美感。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些名句至今广为传诵。
《离骚》与《诗经》并称"风骚》,且《离骚》文学成就在之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多有五言句、七言句,句中句尾用"兮"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形成着名的"楚辞"体。《离骚》一问世,即大受喜爱,广为传诵,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此外,屈原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还带来鲜明的艺术效果。以鲜花、香草喻君子,以臭物、萧艾喻小人,成为文学中的定例。时人还以佩戴香草象征品行高洁。
《天问》是屈原采用问句的形式构成的名篇,全诗意趣丰富,神理超拔,在反问中表达着极高的学术造诣和深刻思想。
《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诗歌,系屈原在楚地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经加工、润色而成,描述了神的形象,代人或代神抒发人物感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如"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等等,寄托了屈原怀忧的情感。
《九章》包括《哀郢》、《抽思》、《悲回风》、《惜诵》、《涉江》、《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九篇诗歌,系屈原用激楚的情调把理想追求融入艺术想象之中的应时之作,各篇艺术风格和成就不一,别具一格。亦有不少名句,如: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燕雀乌鹊,巢堂坛兮。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等等流传至今。
《渔父》系屈原放逐到沅江时有感而发的问答体辞赋。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沧澜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等等名句亦流传至今,表达了屈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德"。屈原亦为后世称之为"辞赋之祖",宋玉、景差师承屈原,成为当时有名的辞赋家,直接影响和发展了汉赋。
这些诗歌构成了屈原灵动伟大的"诗魂",为后世诗歌乃至文学的创新发展夯实了根本。所以,后人誉屈原为"中华诗祖"。这也难怪端午节又称之为"诗人节"。
正因为屈原在诗歌文化方面作出的巨大成就,1953年,也就是屈原逝世的2230年,世界和平理事会评定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https://www.kenwen.cc/book/497716/18275223.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