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 第38章 《宋史》何以没给号称"北宋第一全才"的沈括单独立传?

第38章 《宋史》何以没给号称"北宋第一全才"的沈括单独立传?


在我国古代,称"全才"的历史人物寥寥无几。即便如名垂青史的教育家孔子、抗金名将岳飞等等都仅以专长着称,还谈不上"全才"。

  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却榜上有名,有"北宋第一全才"之称。不过,《宋史》却没为这位"全才"单独立传。这是啥回事呢?

  一、沈括其人

  公元1031年出生于杭州钱塘沈氏家族的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进士出身,父亲沈周还曾知明州(今浙江宁波)。

  沈括幼年即随父亲宦游各地,增长了不少见识。只是,皇佑三年(1051年)父亲不幸去世,沈括便在家守孝。

  三年后,24岁的沈括蒙父荫入仕,初任海州沐阳县主薄,由此步入仕途。

  嘉佑八年,33岁的沈括参加科考"进士及第",不久转任扬州司理参军。之后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知宣州、知延州、筠州团练副使、秀州团练副使、朝散郎等职。

  晚年归隐润州的梦溪园(即今天的江苏镇州),主修《梦溪笔谈》。绍圣二年(1095年)病逝,卒年65岁。

  二、沈括的成就

  撇开起伏陡转的仕途不谈,沈括在科学、军事和文艺等方面就有着硕果累累的成就。尤其是他在科学上更有"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为纪念他,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于1979年还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2027,称"沈括星"。

  科学方面,主要体现为:

  天文历法上,沈括任司天监时就发现《大衍历》不够准确,便着手编《奉元历》,首倡"十二气历",这比类似的英国萧伯纳历早了800多年。还改进了浑仪,改良了圭表等天文观测仪器。

  地质地理上,推出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的理论,用12年时间编着内容详尽、图例准确史无前例的《天下州县图》,还发明木刻立体地形图,比西方早700多年。

  数学上,开创垛积术研究的先河,发明了"隙积术"、"会圆术",称为"中国算学的模范人物"。

  化学上,发现胆水炼铜、石油制墨的技术,在专着《延州》上最早提出"石油似洛阳尘",可用石油碳黑代替松烟制墨,并断言"此物必大行于世"。

  物理上,最早发现磁偏角,指出指南针有些"偏东",并不一定全指向南方,比西方早400多年;提出的"应弦共振"现象,比西方早500多年。

  光学上,用"焦点"概念指出光的直线传播,凸面镜成像规律,第一次记录了"红光验尸"的记录。

  医学上,有《良方》、《灵苑方》等专着问世。

  水利上,治理沭水,修筑芜湖万春圩,首创地高程测量法,疏浚汴河等等。

  军事方面,沈括最亮眼的即是元丰三年(1080年)知延州兼鄜延路经略使期间,与副使种谔守边抵御西复,大力充实边防力量,打败蕃兵,击退西夏,还拿下浮图等地,取得"灵武之役"的大胜。

  沈括也因这一军功,受嘉奖,升任龙图阁大学士。

  文艺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括晚年归隐梦溪园,着《梦溪笔谈》,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详细记录其中,成为活字印刷术的推广第一人,为毕昇的这项发明流传下来做出了突出贡献。故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又称"沈存中法",以彰其功。

  这一着作,还录有古代音阶音律的理论心得。沈括本人更是乐律行家,有《乐论》、《乐律》等多本专着。

  沈括的其他成就还很多,如经济、法律、书画等等不胜枚举,不一一展示。管一窥豹,即可见沈括之才,的确是涉猎极广,且建树颇多,称他为"北宋第一全才"实至名归。

  三、沈括的缺点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却因致命的缺点而备受时人诟病和质疑。还被斥为"小人",视之为"科学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真真是历史的遗憾。

  沈括原本是宋神宗时期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成员,也深得王安石信任,得以担任三司使要职,负责管理全国的财政大权。

  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沈括开始对"户马法"提出异议,认为边境养马不一定具有战斗力,还增加财政负担;又指出"免役法"存在严重的弊端,应变更"所有人都需要上交财物"的规定……

  沈括这些原本针砭时弊的主张却被蔡确、吕惠卿等人不怀好意地中伤,说他这是"小人行径",是"墙头草",是为了取悦旧党而急于跳出来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复相后,即对沈括开始不满,以为他倒向旧党,从此不再信任。

  第二件事便是苏轼蒙冤的"乌台诗案"上,有人认为沈括才是"告密者"。起因是他曾奉旨去调查两浙农田水利工程。期间,他与好友苏轼多有诗文往来。沈括回京复职时,说是他最先将苏轼在诗文中讽喻时政的句子找了出来,专题报告给了宋神宗。

  由此,引发"乌台诗案",御史台当即奉旨奔赴湖州抓捕苏轼。沈括也就更加坐实"小人"之名。

  第三件事,则是沈括取得灵武之役的胜利后,向朝廷提出经营横山、构造城防抵御西复的建议。

  宋神宗同意后,委派钦差大臣徐禧负责鄜延的防御事务。哪知,高高在上的徐禧一到边地,便无视沈括的主张,偏着力修筑边远的永乐城。

  沈括为避免与徐禧正面冲突,没有阻止,任徐禧决断一切筑城事务。

  元丰五年,西复抓住战机,一举攻陷永乐城,徐禧及宋军2万五千人被杀。沈括在增援无望之下,只得退守绥德。

  宋神宗恼怒之下,将沈括撤职查办,贬为筠州团练副行使,随州安置。

  1085年,宋哲宗继位后,大赦天下。沈括改到毗邻故乡的秀州任团练副使。后因整理《天下州县图》有功,于元佑四年任朝散郎。

  由此,沈括获准得以归隐润州,安度晚年。

  四、沈括的悲凉

  沈括陡转直下的命运,其实也很悲凉。这位集大成的科学家,一代"科学巨匠",却被视为人品差的"道德矮子",从而被打入另册,人们不怎么看好,以致《宋史》也没有为他单独立传。

  这是沈括的不幸。当然,也是他致命的缺点造成的。

  沈括最大的缺点就是个性懦弱,遇事妥协。兼之他在仕途上缺乏圆润的处世艺术,不愿"斗争",习惯于秉持"老好人"思想。

  他原本得到王安石的看重,这也算知遇之恩。可惜,沈括偏偏选择在王安石罢相后,提出不同的变法主张。

  这明显不合时宜。其实有不同的观点,并没关系,变法前前提出多好。

  可沈括却担心那时提出不同的看法,会与恩相王安石起正面冲突,抹不开情面之下,从而放弃了指出早已发现的变法中的问题。

  沈括选择在王安石罢相后提出,这在尔虞我诈的宦海极有可能是为自己挖坑,授人以柄而被逐出圈外。

  在后来的钦差大臣徐禧筑永乐城一事上,沈括仍没吸取教训,还是遇事妥协,不敢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典型的"老好人"思想害了他。

  沈括明知应修筑古乌延城防御,面对徐禧坚持要修永乐城时,却担心与他起正面冲突,便没阻止,听之任之。

  怎能不在损失惨重的"永乐城事件"中受牵连?

  就是苏轼蒙冤的"乌台诗案"中,沈括其实也不是始作俑者,他是被御史李定、舒亶等人找到了由头有意栽赃所致。沈括只能"背锅",成为不折不扣的整治陷害朋友的"小人",留下千古骂名。

  沈括的悲凉说明:

  一个人,不能埋头于科研之中,还得在意脚下的路,需直面人生时,要敢于"亮剑",不能懦弱示好,失去底线地"和稀泥",一味当"老好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原则的妥协,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到头来,自己还会被"反噬",从而遗臭万年。

  这样的代价不会"双赢",其实是"双输"呢。


  (https://www.kenwen.cc/book/497716/18275249.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