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孝与不孝生死绕 > 酸枣会盟后果酸

酸枣会盟后果酸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酸枣会盟"参与者,写成十八个诸候。对于这一点,我曾怀疑老罗应是广东人,且有穿越时空的本领。因为"十八",谐音"要发"。如果老罗不会穿越时空,他咋知道"十八"就是"要发"的意思?

                  其实在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中,参加“酸枣会盟"的诸侯,只有十一个,盟主是臧洪,而非《三国演义》所述的袁绍。对于老罗选择袁绍当盟主,我倒觉得这个张冠李戴的细节,处理得比较好。因为臧洪死得早,袁绍死得迟,出于把三国故事有条不紊地讲下去,用"关系网“复杂的袁绍代替臧洪,有利展开矛盾,故而值得肯定。

                  肯定这个细节处理得好的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老罗把曹操、刘备这两位三国顶尖人物,也列入了"十八诸侯"之中,假如不列,读者很有可能会埋汰曹操、刘备:"两货"不是"酸枣",资格太嫩!

                  导致"酸枣会盟"发生的原因,在于乱逆朝纲的董卓,接二连三推出人神共愤的举措。为了铲除董贼,各地诸侯在公元190年正月,相约会聚,共商讨伐大计。

                  出于方便读者理解此文,现将十一路诸侯明列如下: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大守王匡、勃海大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十一路诸侯会聚酸枣后,得选盟主,以便领誓。按照古时惯例,盟主需要位高权重或年长资深者出任,但奇怪的是,十一个参盟诸候,竟然发扬"推托主义精神",没有一个愿当。从中可见,这些诸候虽然聚了,但心里或多或少怀有鬼胎。

                  眼看"会盟"因此搁浅,有人提出折中方案:推举臧洪上坛领誓。臧洪举孝廉出身,原系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功曹之职,等同时下助理。臧洪见诸侯共推自己,没有婉辞,即升坛歃血盟誓。他首先宣读了讨董义士名单,然后慷慨激昂,声情并茂领誓:"凡我同盟,齐心戮力……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将"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如果违背这一盟誓,不得好死,断子绝孙。"这在当时,算是至高无上的毒誓了。说其至高无上,读者可将"桃园三结义"中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之誓作番比较,即可窥知轻重。

                  盟誓完毕,十一路诸侯就呼啦啦地振臂高呼:"弟兄们,冲啊,揍那狗日的董贼永世不得翻身!"冲锋口号喊得像天上滚雷般响,攻打董卓的"雨滴"却像"猫尿"般细。虽然双方有过几次"局部战争",但始终消灭不了董卓。如果没有之后司徒王允巧设"离间计",通过吕布之手除掉董卓,也许参于"酸枣会盟"的诸侯中,还会有人选择臣服董卓哩。

                  于是涉及到一个"迷信"问题:盟誓中不是说"断子绝孙"嘛?好,那就来看看,违反盟誓者的后果。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由于曹操、刘备等"七路诸侯",事实上并没参加"酸枣会盟",因此本文也就不管他们的断子绝孙问题了。

                  先讲兖州刺史刘岱。董卓迁都长安之前,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产生不和,竟将桥瑁杀了。刘岱此举,拉开了盟誓诸侯之间混战序幕。公元192年,刘岱带兵与黄巾义军过招,结果当场被斩。

                  紧随桥瑁、刘岱之后丧命的诸侯,是袁遗。袁遗与袁绍、袁术多少带有血亲,袁绍与袁术是同父异母兄弟,袁遗则是袁绍的远房堂兄。但这三个老兄,老干"兄弟阎于墙“的勾当。扬州刺史陈温病死不久,盘踞九江的袁术趁机辖管扬州。袁绍不乐意,指使袁遗夺取了扬州。袁术大怒,兴兵攻击,袁遗不敌,逃往沛国,结果被乱兵所杀。

                  韩馥这人胆儿小,他把冀州礼让袁绍后,前去陈留投靠张邈,结果经不住董卓所派议和使者与张邈附耳细语的惊吓,自杀于茅坑。

                  接着就讲张邈、张超兄弟俩。公元193年,曹操杀了名士边让一族200余口,激起士族阶层的极大愤慨。张邈听从陈宫劝导,背叛曹操,投奔吕布。曹吕双方大战,结果吕布落败,先是张超与父母等亲友被曹操屠戮于雍丘,之后张邈在前往袁术大营借兵路上,被手下残害。唉,张氏兄弟俩,很有正义感,死了,殊为可惜。

                  臧洪不是诸侯,但他是盟主。既然是盟主,就有必要讲述一下他的结局。董卓亡后,臧洪复归政途。这年秋季,他外出办事,正遇袁绍与公孙瓒恶战,进退不得的情况下,去袁绍处暂栖。袁绍强留臧洪,任命其为青州城刺史。臧洪把青州打理得秩序井然后,袁绍又提拔他为东郡太守,请求臧洪为其"再工作几年"。

                  闻知张邈、张超兄弟俩遭遇曹操围攻,臧洪向袁绍恳求出兵解围,袁绍因记恨张邈背后说他"心胸狭窄"等话,不允。臧洪决定带着自己手下去救,又被袁绍阻拦。获悉张邈、张超及家人皆亡的消息,臧洪痛恨见死不救的袁绍,从此视袁为敌,直至为抗袁而战死。那么臧洪为"义"而亡,为何他的名声却不及关羽呢?原因在于,为了抗击袁绍,臧洪杀了自己妻子,煮熟给手下裹腹。替朋友报仇而不惜杀己之妻,古代视为"义",但奇怪的是,罗贯中却并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大肆宣扬臧洪的"义"。

                  袁绍、袁术就不展开说了。因为他们兄弟俩,最是符合"断子绝孙"的毒誓。

                  十一个参盟诸侯,除了孔伷、王匡、鲍信等三人,因史载或缺不知结局外,其余包括盟主臧洪在内的九人,最后都应了"不得好死,断子绝孙"之谶,从中可见毒誓的厉害!

                  有人戏言:"酸枣会盟"之所以会以这种结局收场,与其谐音"擅找鬼魂"不无关系。这个说法牵强与否,敬请读者自行判断。


  (https://www.kenwen.cc/book/502820/45902518.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