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巍巍大唐:开国 > 第七章 太原失陷(1)——刘武周兴兵

第七章 太原失陷(1)——刘武周兴兵


  经过将近一年的血战,以及各种各样的努力,截至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朝平定河西,消灭李轨政权。至此,大唐统一天下之势,逐渐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态势。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李唐王朝先后经历了建国、平定西秦、剿灭李密、攻略河西等重大历史事件。并且,不管是通过政治,还是军事手段,都非常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内外形势,都对唐朝十分有利。

                  就在唐朝刚刚平定李密之乱,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不料,西北战事初定,河东前线又突然告急了,刘武周兴兵来犯,太原失守。很快,刘武周的兵锋,迅速席卷整个山西,唐王朝的河东老家,面临着全面沦陷的危险。

                  作为李唐的龙兴之地,太原有重兵防守,又有齐王李元吉长期坐镇,为什么会这么轻松地被刘武周占领?太原失守后,唐朝在山西的军事态势,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可以说是一溃千里,几乎将近一半的河东领土,都落入刘武周之手。

                  那么,面对如此不利的战局,唐高祖李渊又是如何排兵布阵,迎战刘武周的大军?为什么在战争初期,李渊竟一度产生过放弃太原的想法?最终,李渊又会委派何人,前去拯救河东败局,收复太原呢?

                  自从唐朝正式建立开始,这个新生的伟大帝国,便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挑战。唐王朝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挑战,是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至十一月,与西秦薛氏政权之间的战争。那一次,唐王朝几乎面临着政权崩塌,国家覆亡的危险。不过最终,唐朝还是挺了过来,唐军将士在秦王李世民的率领下,一举平定西秦,消灭薛氏。

                  而唐朝所遭到的第二次挑战,便是此次席卷山西的战火。刘武周兴兵进犯河东,而且在战争初期,根本不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随后,刘武周趁势扫荡整个河东。短短数月间,唐王朝在河东一半的领土,转眼都变成了敌占区。作为大唐帝业兴起的圣地——河东,瞬间被拖进了了无尽的战火之中。

                  太原的失守,对于唐朝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这等于是说,李唐王朝的根基,受到了极大的撼动,整个河东之地,都会受到波及。所以,太原失守,揭开了唐军河东溃败的序幕。因此,刚刚统一西北的大唐王朝,再次面临严重的国家危机。

                  所以,唐朝无论如何都要收复太原,击退刘武周的大军。一旦刘武周彻底占领了山西,到时候,李唐的根基将不复存在,天下民心士气,也将丢失殆尽。那么,李渊究竟会如何迎击刘武周,收复太原呢?

                  若要了解唐朝与刘武周之间的河东大战,还得从大战开始之前,双方的实力对比说起。在刘武周正式进犯太原之前,唐朝方面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呢?应该说,这个时候的唐王朝,已经今非昔比。无论是在军事实力,还是国内政治建设,都取得了卓然不错的成效,逐渐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那样一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几乎所有的割据势力,都信奉一个原则:有枪就是草头王。只有掌握了绝对强大的实力,才有资本混一天下。若要成为天下之主,凭借的就是,靠谁的膀子粗,谁的拳头硬。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朝刚刚建立。那时,李唐初立,立足未稳。所以,建国不到一个月,薛举便率军长驱直入,兵围泾州。由于战事突起,唐廷方面准备不足,加之又出现了严重的战略失误。因此,在开战后的一段时间内,唐军遭遇了一连串的军事失利,甚至一度令长安门户洞开,亡国倾覆近在眼前。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经过将近一年的血战,大唐统一西北,先后将陇西、河西两大战略要地,纳入囊中,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同时,唐王朝又通过积极招抚瓦岗旧部,基本上全面掌控了崤山以东。尤其是,李密死后,这种顺利的天平,越发向唐朝倾斜。

                  上一章节写到,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李密叛唐出走,企图前往洛阳,召集旧部,借机脱离唐朝,东山再起。没有想到,在途经熊耳山的时候,却遭到了唐将盛彦师的伏击,全军覆没。李密本人,亦身死于熊耳山。

                  李密之死,唐朝不费吹灰之力,铲除了这个来自内部的潜在威胁。并且,在李密兵败被杀之后,唐朝也加紧了稳定山东局势,招抚瓦岗旧部的节奏。很快,山东一带,仅剩不多的瓦岗旧部,相继归附李唐。比如,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初七,在魏征的游说之下,原瓦岗旧将,魏州总管元宝藏,举全州归顺唐朝。

                  值得一提的是,元宝藏是魏征的老上司。魏征在加入瓦岗军之前,曾在元宝藏手下,担任书记官一职。后来,也是多亏了元宝藏的引荐,魏征才得到李密的赏识,逐渐成为瓦岗第一谋士:

                  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徴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徴所为,遽使召之。  (《旧唐书·魏徵传》)

                  元宝藏举州归唐,没过多久,又有一位瓦岗旧将,也来归顺唐朝。这位瓦岗旧将就是——伊州刺史张善相。武德二年(619年)正月二十六日,继元宝藏归唐之后,伊州刺史张善相,也来献地投唐。

                  当初,李密叛唐东行,率军袭破桃林县后,裹挟城中百姓,直入南山。同时,李密派人通知张善相,希望到时候可以出兵接应。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张善相到底有没有接应李密?不过,按照常理推断,张善相应该没有接应。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李密此行,必死无疑,张善相也不例外。

                  或许,李密叛唐之际,张善相可能还处于观望状态。可是,自从李密命丧熊耳山,张善相便立刻做出了抉择。此时的天下大势,已经十分清晰。大唐刚刚取得西线大捷,一举消灭西秦薛氏;又通过剿杀李密,清除了威胁唐朝统治的心腹大患。所以,大唐日渐强盛,对于张善相而言,投唐是唯一的出路。

                  不难看出,到了这个时候,尤其是李密死后的一个月,基本上崤山以东的所有瓦岗旧部,全部归于李唐旗下。毫不夸张地讲,唐朝东进中原,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现在只差唐高祖一声令下,大唐的军队,就可以挥师东进,直取中原。

                  唐王朝在山东一带,招抚瓦岗旧部,收获颇丰。与此同时,唐朝国内的政治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从建国之日起,唐高祖李渊便广开言路,展现了一个新生王朝的风范,以及万物维新的大国气度。

                  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初四,唐高祖李渊专门举行了一场考核群臣高下的测试,相当于唐朝的“公务员考试”,目的就是检测百官的行政能力。考核结束后,唯有李纲、孙伏伽两位大臣,位列第一。

                  关于孙伏伽此人,前文有所提及。在隋朝时期,他只不过担任一个万年县法曹的低级官吏。后来,李渊称帝后,广泛征询群臣谏言。孙伏伽是第一个向高祖进谏的臣子,向李渊提了三条建议。正因如此,孙伏伽得到了唐高祖的赏识。于是,唐高祖李渊破格提拔孙伏伽,将其擢升为治书侍御史。

                  李纲更不得了,此人的资历非常老。李纲历经北周、隋、唐三代,等到了入仕唐朝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资深老臣。并且,无论在哪个朝代为官,李纲一向以刚直不阿,秉公直言著称。比如,隋文帝时期,李纲曾经非常不留情面,批评隋文帝废长立幼,令隋文帝羞愧难当。

                  所以,此次考核群臣,唐高祖特意将李纲、孙伏伽二人,评为一等。然后,李渊置酒大宴群臣。宴席间,唐高祖对时任尚书右仆射的宰相裴寂,说了这样一番意义深远的话,借古喻今: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朕即位以来,每虚心求谏,然唯李纲差尽忠款,孙伏伽可谓诚直。馀人犹踵敝风,俯眉而已,岂朕所望哉!朕视卿如爱子,卿当视朕如慈父。有怀必尽,勿自隐也。  (《资治通鉴》)

                  可以看出,此时的唐王朝,它的实力,比起刚刚建立时,明显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更何况,陇西地区已被纳入李唐版图,唐朝一举统一了西北地区,拥有了足可争霸天下,平定天下的资本。

                  当然,唐高祖李渊十分清楚,唐朝目前的首要任务,还是应该放在开国战争之上。统一西北之后,唐王朝接下来所要面对的敌人,或者说,下一步锁定的目标,自然是盘踞山西的刘武周政权。

                  刘武周常年盘踞于山西,严重威胁到了李唐龙兴之地的稳定。只有一举消灭了刘武周,才能巩固河东全境的安全,确保大唐顺利东进中原。因此,唐朝开始积极备战,随时对刘武周政权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就在唐朝紧锣密鼓,筹划河东大战之时,刘武周居然亲率大军,呼啸而来,兵锋直指太原。更让唐高祖始料未及的是,一向被视为李唐龙兴之地的太原,负责守城的齐王李元吉,竟然不战而逃,致使太原失守。

                  太原失守之后,刘武周的大军,迅速席卷山西。李唐王朝的河东防线,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险。并且,因为唐军在河东战场的溃败,也导致了一个恶果,刘武周长驱直入,黄河渡口完全暴露在了他的铁蹄之下。

                  作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战略要地,太原为什么这样轻易地被刘武周占领?若要了解太原失守的前前后后,首先,就要了解刘武周这个敌人?那么,刘武周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对唐朝造成这么大的威胁?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华夏大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在那样一个乱世中,群雄割据,涌现出了不少叱咤风云,左右天下大势的乱世群雄。在这些乱世群雄当中,刘武周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当时,四分五裂的华夏,每一个地区,都代表着一个割据势力的管辖范围;每一方势力,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地盘。比如,隋末战乱,李渊父子脱颖而出,定鼎关中;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陇西;李轨起于河西;王世充坐拥河南;窦建德称雄河北;萧铣割据江南;至于刘武周政权,则崛起于山西。

                  纵观刘武周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他从小的经历,还是他崛起的过程,确实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刘武周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为什么能在隋末乱世中,把握机遇,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呢?

                  刘武周,原本祖籍是瀛州景城(今河北河间)。不过,到了刘武周之父刘匡这一代,刘氏一族,举家迁徙至马邑(今山西朔县)。从此,刘武周便定居于马邑。马邑,也成为了刘武周后来崛起,发家的地方。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帝王将相、英雄人物,不仅他们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就连他们的出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伴随着许多奇特的“灵异事件”。刘武周自然也不例外,根据《旧唐书·刘武周传》的记载:

                  匡尝与妻赵氏夜坐庭中,忽见一物,状如雄鸡,流光烛地,飞入赵氏怀,振衣无所见,因而有娠,遂生武周。

                  据说,一天夜晚,刘匡与妻子赵氏两人,在庭院中闲坐。忽然,只见,一个光彩夺目,类似雄鸡的物体,扑进赵氏的怀中。等到赵氏反应过来,居然毫发无损,反而因此怀孕,生下了刘武周。正是因为这个传说,所以,在后来的民间逸闻、评书演义中,刘武周也被冠以“鸡冠王”的称谓。

                  长大以后的刘武周,其表现更是异于常人,显得鹤立鸡群。根据《旧唐书·刘武周传》的记载,成人之后的刘武周,“骁勇善射,交通豪侠”。意思是说,刘武周天生骁勇强悍,精通骑射,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武艺。同时,刘武周还经常结交当地的英雄豪杰,颇有一种豪侠之风。

                  然而,刘武周豪爽任侠的性格,却被一个人深深厌恶,谁呢?此人不是外人,正是刘武周的兄长刘山伯。在刘山伯看来,自己的这个弟弟,个性过于张扬,锋芒太利,早晚会惹出大祸,给全家带来杀身之祸:“汝不择交游,终当灭吾族也。”并且,刘山伯甚至用最刻薄的言语,羞辱弟弟刘武周,从不给他留面子。

                  没有想到,刘武周是一个争强好胜之人,骨子里生来就有一种倔强的成分。既然哥哥这么说,自己就偏要混出个人样,给所有人看看。于是,刘武周一气之下,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前往东都洛阳。

                  离开家乡的刘武周,接下来该何去何从?起初,刘武周想到了一个途径:从军。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刘武周一身武艺,加之隋炀帝统治后期,穷兵黩武,大规模发动对外战争,正好为刘武周提供了一个大施拳脚的舞台,凭借实打实的军功,一步步博取功名。

                  因此,刘武周到了洛阳之后,便投到了隋军名将——太仆杨义臣的帐下,听候调遣。隋炀帝在位期间,曾经发起了三征高句丽的战争。作为隋军的高级将领,杨义臣自然随军东征,而刘武周也有幸跟随大军,参加了东征的战役。在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刘武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因功被授予建节校尉之职。

                  因为在东征中立下军功,获得军职,刘武周得以衣锦还乡,重新回到了家乡马邑。在回到家乡马邑不久,刘武周又被改任为鹰扬府校尉。可是,此次重返家乡,对于刘武周的意义,并不单单是衣锦还乡这么简单,更是他人生事业的新起点。也正是在马邑,刘武周逐渐崛起,最终在群星荟萃的隋末乱世中,成就出了一番霸业。

                  关于刘武周的崛起,与一个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谁呢?马邑太守王仁恭。应该说,王仁恭是刘武周的伯乐,对刘武周有知遇之恩。刘武周重返马邑,担任鹰扬府校尉,隶属于马邑太守王仁恭的麾下。

                  并且,两人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王仁恭曾是杨义臣军中的得力干将,刘武周投军之初,也正是在杨义臣帐下效力。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加上刘武周本人骁勇善战,武艺冠绝本州。所以,王仁恭对他愈发青睐有加。根据史书记载,王仁恭非常信任刘武周,“令帅亲兵屯阁下”,允许刘武周率领自己的亲兵,驻扎于太守官署,足可看出他对刘武周的信任。

                  可是,王仁恭的真心相待,换来的却是刘武周的恩将仇报。最终,正是这个刘武周,亲手结束了恩公王仁恭的性命?原来,刘武周当时和王仁恭的一个侍妾,产生私情。为此,刘武周惴惴不安,时常担心事情败露。思来想去,刘武周便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那就是先下手为强,杀掉王仁恭,然后占据马邑,趁势起兵反隋。

                  隋炀帝三下江都之后,隋王朝真的是大势已去。对内,各地义军蜂起,一发不可收拾,渐成燎原之势;对外,突厥与隋朝关系破裂,多次兴兵南下,入侵隋朝边境,劫掠财物,杀害百姓。

                  面对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局,刘武周也明白,与其当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武将,倒不如趁乱而起,成就一番宏图大业,或许还大有可为。于是,刘武周开始密谋起兵。恰好,此时正有一个合适的契机。

                  这个时候,整个山西境内,爆发了严重的饥荒,颗粒无收,饿殍遍野。而马邑太守王仁恭此人,偏偏又是个贪婪无度之人,肆意收受贿赂,却不拿出来赈济饥民。刘武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便四处散布谣言:

                  今百姓饥馑,僵尸满道,王府君闭仓不赈恤,岂为民父母之意乎!  (《资治通鉴》)

                  刘武周散布谣言,使得不少人对王仁恭恨之入骨。很快,刘武周又进行了一轮煽风点火,这一次,更加坚定了他们起兵造反的信念。有一次,刘武周假意称病在家。当地的许多英雄豪杰,纷纷前去探望。于是,刘武周当即杀牛宰羊,宴请众豪杰。宴席间,刘武周故意对众人放言道:

                  壮士岂能坐待沟壑!今仓粟烂积,谁能与我共取之?  (《资治通鉴》)

                  很明显,刘武周这是撺掇众人跟自己一块儿造反。他暗示道,仓库中的粮食,堆积如山,你们如果想要,就跟我一起去取。结果,刘武周的一席话,让所有人听得热血沸腾,加上对王仁恭的恨意,因此,大家一致拍板决定:造反!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初八,这一天,王仁恭正在自己的府衙里办公。没想到,刘武周与其党羽张万岁等人,竟然发动兵变,冲入府衙,斩杀了王仁恭。杀掉王仁恭后,刘武周命人砍下王仁恭的首级,拿着首级,出来示众。马邑城中的隋朝官吏,见到这种突发状况,并没有进行任何抵抗,马上表示归附刘武周。

                  杀死王仁恭,镇住局面之后,刘武周立即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与此同时,刘武周派遣部下,快马传檄马邑境内的各个属城。这些地方,慑于刘武周的威势,纷纷望风而降。紧接着,刘武周开始大肆招兵买马,扩充实力,没过多久,便聚集了万余人马。于是,刘武周自称太守,并且,遣使联络突厥,主动和突厥取得联系。

                  那么,刘武周为什么要依附突厥呢?很简单,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刘武周发动兵变,占据马邑,立足未稳。如果隋朝派出重兵围剿,仅凭刘武周手上的万余人马,哪里是隋朝大军的对手。所以,刘武周必须要寻找外援,寻找一个强大的靠山。而北方的突厥,对于刘武周而言,正是这样的靠山。

                  自从大业十一年(615年),“雁门之围”以后,隋朝与突厥的外交关系,彻底破裂。突厥经常兴兵南下,袭扰隋朝边境。所以,隋炀帝在三下江都之前,专门将李渊派到山西,执掌山西地区的军政要务。一方面,是要让李渊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军;另一方面,也是要让李渊负责抵御突厥入侵。

                  马邑作为山西地区的军事重镇,是抵挡突厥进攻的桥头堡。一旦刘武周得到突厥的支持,实力必会大大增强,底气也会变得十足。所以,刘武周占据马邑之后,马上就和突厥人搭上线。

                  面对刘武周抛出的橄榄枝,突厥方面作何反应呢?应该说,突厥对刘武周的态度,一直是不遗余力地鼎力支持。关于突厥为什么要支持刘武周,后文会具体提到。其实,突厥扶植刘武周,并非出于公心,而是另有所图。

                  通过军事政变,刘武周迅速地占据了马邑,控制了局面。之后,他又和突厥相互勾结,双方暗通款曲,刘武周依附突厥,突厥扶植刘武周。有了突厥的背后支持,刘武周开始明目张胆地扩充实力,逐渐坐大起来,成为了山西地区一支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看到刘武周的逐渐崛起,隋朝的山西守军将领,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他们不能眼看刘武周坐大。因此,必须要趁着刘武周还没有形成气候以前,大举出兵,将其一举剿灭。所以,刘武周自立为马邑太守不久,隋朝大军便倾巢而来。

                  在刘武周占据马邑的同年同月,也就是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隋朝雁门郡丞陈孝意、虎贲郎将王智辩,亲率大军,讨伐刘武周。陈孝意、王智辩二人,率领隋军,一路掩杀,将刘武周所部包围于桑干镇(位于今山西山阴南)。

                  二月二十一日,突厥及时出兵,救援刘武周。在突厥骑兵的襄助下,刘武周与突厥军队合兵一处,一举击败了陈孝意、王智辩所部联军。混战当中,王智辩不幸阵亡,陈孝意仅以身免,只身逃回雁门。

                  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十七日,刘武周挟胜利之势,亲自率军,进逼楼烦郡。结果,刘武周根本没花费什么力气,就轻松袭破了楼烦郡。除了攻下楼烦郡,并且,刘武周还顺便捎带手,占据了隋炀帝的行宫——汾阳宫。打下汾阳宫后,刘武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讨好突厥,一定要把突厥老大伺候舒服。

                  汾阳宫是隋炀帝的行宫,与晋阳宫一样,里面蓄养着许多如花似玉的美女。为了获取来自突厥方面更多的支持,刘武周借花献佛,将这些宫女,全部送往突厥,献给了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接到这样一份“厚礼”,立刻心花怒放,觉得刘武周这个马仔,太懂事了。既然刘武周主动示好,作为主子,礼尚往来,突厥自然也要有所表示。所以,始毕可汗立刻回馈了一份厚礼,以优质战马相赠。

                  要知道,在那样一个硝烟弥漫的乱世,战马对于一支割据势力而言,无疑是重要的军事资源。因此,获得这样一批突厥良马,刘武周更是不遗余力地扩充军备,他的军事实力,开始逐渐壮大起来。攻破楼烦郡后,刘武周趁热打铁,又乘胜出击,攻陷了另一座军事重镇——定襄郡。

                  大业十三年(617年)三月,刘武周攻陷定襄。直到此时,刘武周从隋朝一个普通的鹰扬府校尉,逐渐成为了山西地区一位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手段,刘武周占据了马邑、楼烦、定襄三郡,势力不断得到扩张。此时的刘武周,已非昨日吴下阿蒙,足可与天下群雄争夺天下。

                  不久之后,因为刘武周攻陷定襄,取得了军事上的骄人成绩。随即,突厥也承认了刘武周的合法地位,册立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即取代杨隋天下之意),赐以“狼头纛”,这是突厥可汗专属的代表性仪仗,旗帜。

                  得到了突厥的册封,刘武周也就没有任何顾虑了。不久,刘武周自立为帝,建元“天兴”,以善阳(今山西朔县附近)作为都城;册立其妻沮氏为皇后,任命卫士杨伏念为尚书左仆射,妹婿苑君璋为内史令,建立了初步的国家规模。与薛举、梁师都等人一样,刘武周也是最先称帝的隋末群雄之一。

                  不过,实话实说,刘武周虽然得到了突厥的册封,之后又自立为帝。但是,他这个皇帝,纯粹就是一个“土皇帝”。他不像薛举,占据整个陇西地区;也不像唐高祖李渊,拥有关中、河东、巴蜀,后来更是统一西北,占据那样广袤的领地。反观刘武周,他的地盘,仅仅局限于马邑、楼烦、定襄三郡,只是占据了山西以北的部分领地,还没有占领整个山西。

                  所以,刘武周若要想高枕无忧地割据一方,舒舒服服地当一个皇帝,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频繁发动战争,打下更多的土地和城池。于是,刘武周称帝之后,立即马不停蹄,对外扩张,兵锋直指雁门。

                  雁门郡,是山西以北的重要军事边镇。当初,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巡行突厥,正是被突厥大军围困于雁门。如果一鼓作气,攻下了雁门,便会将其与马邑、楼烦、定襄三地连成一片,从而,直接对太原形成军事压力,犹如一把直插太原背后的利刃;到时候,直取太原,将是畅通无阻。

                  隋朝的雁门守军,万万没有想到,刘武周竟然和突厥串通一气。而且,歇都不歇,这么快,便率军兵围雁门。当时,驻守雁门郡的隋朝将领,正是先前被刘武周与突厥联手击败,只身逃回雁门的隋军大将——雁门郡丞陈孝意。

                  陈孝意虽然打仗不灵,屡战屡败,却忠义可表。面对刘武周的大军围城,陈孝意选择了奋起抵抗。此时的雁门郡,俨然已是孤城一座。可是,陈孝意依旧组织城中军队,拼死守城,坚决不降刘武周。并且,趁着刘武周军队布置的漏洞,陈孝意主动出击,多次打败刘武周的军队。因此,这一仗,打得异常艰苦:

                  陈孝意悉力拒守,乘间出击武周,屡破之;既而外无救援,遣间使诣江都,皆不报。孝意誓以必死。旦暮向诏敕库俯伏流涕,悲动左右。围城百馀日,食尽,校尉张伦杀孝意以降。  (《资治通鉴》)

                  陈孝意率军血战守城,一方面,是为了拖住刘武周的大军;另一方面,则是在等待援军。守卫雁门期间,陈孝意不断派出信使,前往江都,向隋炀帝求援,希望朝廷可以发兵救援。但是,一拨又一拨的使者派出,江都方面,却始终没有回应。至此,陈孝意彻底对外援绝望了。

                  外援显然没有任何希望,陈孝意决心以死报国,誓与雁门共存亡。据说,陈孝意每天对着皇帝敕书、诏令,痛哭流涕,左右之人,无不动容。刘武周围攻雁门,将近一百多天,城中粮食耗尽。最终,陈孝意手下的一个校尉张伦,发动哗变,杀害了陈孝意。然后,张伦打开城门,投降刘武周,雁门失陷。

                  到目前为止,刘武周连续发动战争,相继攻陷马邑、楼烦、定襄、雁门四郡,占据了山西以北的大片领地。不难看出,刘武周渐成崛起之势,成为了山西地区最大的一股割据势力,也成为了隋末唐初一股重要的割据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武周占领雁门,逐渐崛起之后,他的阵营当中,意外收获了一员大将。或者说,一股新的军事力量,加入到了刘武周的阵营之中。这个人的加盟,对于刘武周而言,无异于如虎添翼。他就是日后刘武周麾下的得力大将——宋金刚。那么,这个宋金刚,究竟是何方神圣?

                  宋金刚,易州上谷(今河北张家口)人氏,这也是隋末唐初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隋末天下大乱,宋金刚看出隋朝大厦将倾,遂趁乱而起,在家乡易州拉起了一支人马。很快,宋金刚就聚集了万余兵马。

                  起兵之后,宋金刚觉得自己势单力孤,急需对外寻找联盟。于是,宋金刚便与当地的一位武装首领魏刀儿,结成同盟。不过后来,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率军围攻魏刀儿。宋金刚出兵相救,不幸战败,万余人马打得只剩四千残兵。无奈之下,宋金刚只得带领四千残兵败将,灰头土脸,前来投奔刘武周。

                  刘武周深知宋金刚极善用兵,对于他的投奔,大喜过望。因此,刘武周非常看重宋金刚,对其委以重任,封为宋王,授予兵权。同时,刘武周又拿出一半家产,送给宋金刚。宋金刚也想和刘武周搭上关系,故而,他一狠心,休弃了自己的原配妻子,主动求娶刘武周的妹妹。就这样,两人结成了姻亲关系。

                  从此之后,宋金刚便成为了刘武周政权的得力干将。后来,刘武周进犯太原,也正是听从了宋金刚的建议。并且,在刘武周进攻太原的过程中,宋金刚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关于这个问题,后文会马上说到。

                  再将镜头切换到李唐王朝这边,对于刘武周的一步步崛起与坐大,李渊难道没有察觉吗?刘武周占据山西以北的大片领地,直接威胁到了李渊的大后方,对太原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一旦丢失,唐王朝的根基,也势必会产生动摇,民心也将不复存在。

                  事实上,刘武周崛起之时,唐朝尚未建立。那个时候,李渊还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太原留守、唐国公,负责执掌河东地区的军政要务。起初,当李渊得知刘武周称帝的消息,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刘武周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一个跳梁小丑罢了,甚至,李渊还将刘武周比作秦末农民领袖陈胜那样的人物:

                  顷来群盗遍于天下,攻略郡县,未有自谓王侯者焉。而武周竖子,生于塞上,一朝欻起,轻窃大名。可谓陈涉狐鸣,为沛公驱除者也。  (《大唐创业起居注》)

                  然而,话说回来,刘武周的崛起,也间接帮了李渊一个大忙。刘武周纵横山西之时,正是李渊父子秘密筹划晋阳起兵的关键时刻。前文说过,李渊坐镇山西,隋炀帝对他并不放心,专门安插了两个眼线,监视李渊:王威、高君雅。

                  有这两个眼线在侧,李渊凡事不能做得太过明显。可是,刘武周攻略四郡,却给李渊招兵买马提供了一个契机,他可趁机扩充军力。因此,刘武周占据汾阳宫后,李渊私下会见王威、高君雅,故意夸大其词,说:

                  武周虽无所能,僭称尊号。脱其进入汾源宫,我辈不能剪除,并当灭族矣。  (《大唐创业起居注》)

                  王威和高君雅,本身就是两个庸才,听完李渊说得如此严重,心中也是惧怕不已。于是,二人连忙请教李渊,询问下一步如何是好。没想到,李渊居然又扯出了一大推朝廷制度,故意吊着王、高二人的胃口:

                  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要,复有他贼据之;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必不全矣。进退维谷,何为而可?  (《资治通鉴》)

                  李渊一番妙语连珠,摆明了是在向王、高二人下套,凭这两人的智商,哪里能猜得透李渊高深莫测的心机。所以,听李渊这么说,王威、高君雅更加着急了,急忙向李渊表明,支持李渊招募军队,抵抗刘武周:

                  公地兼亲贤,同国休戚,若俟奏报,岂及事机?要在平贼,专之可也。(《资治通鉴》

                  这样一来,有了王威、高君雅的许可,李渊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接下来,李渊分派李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各自招募军队。很快,就招募到了近万人马,为后来的晋阳起兵,积攒了雄厚的军事资本。

                  正是因为刘武周在山西的崛起,李渊才能借机招兵买马,扩充军事实力,为不久的晋阳起兵积蓄力量。可是,刘武周日益坐大,也给李渊父子,以及李唐王朝留下了一个隐患。什么隐患呢?那就是刘武周对太原的军事威胁。刘武周占领的四郡,正好处于太原的大后方。所以,刘武周很有可能,从背后突袭太原,使得李渊后院起火。

                  为了杜绝后院起火的危险,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分别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统领左路军与右路军,却没有带四子李元吉一起出征。李渊任命李元吉为太原太守,负责留守太原,防备刘武周与突厥,从背后偷袭太原。如果进军关中不利,李渊还可以退回太原,保存实力,割据一方。

                  应该说,从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晋阳起兵,到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朝建立。在这段时期,李渊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入主关中,以及李唐建国上。所以,对刘武周在山西的势力发展,李渊一时没能顾得上。

                  唐朝建立初期,对刘武周更是鞭长莫及。原因很简单,唐朝建国仅仅一个月,薛举即入侵泾州,李唐西北军情告急。所以,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唐王朝一直忙于西线战事,与西秦薛氏的战争。好不容易,等到李唐王朝消灭西秦,平定陇西一带。结果,又遇到了李密叛唐。没有办法,唐朝只得调集兵力,剿灭李密叛乱。可以发现,李唐建国后的一年,由于要解决此起彼伏的内忧外患;故而,对于刘武周势力的扩张,还没来得及顾上。因为唐朝自顾不暇,才让刘武周在山西的势力,进一步得到了壮大。

                  一转眼,时间便到了武德二年(619年)的三月份。这个时候,唐王朝国内、外的形势,逐渐趋于明朗。首先,李唐统一西北,将陇西、河西两地,纳入大唐版图,取得了西线战场的空前胜利。其次,通过剿灭李密之乱,唐朝基本全面掌控了山东一带,打通了东进中原的主要通道。

                  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唐朝总算是腾出手来,有了充足的时间。统一西北之后,李唐王朝的主要精力,开始集中到了山西以北。很明显,山西以北的刘武周政权,将是唐王朝下一个要灭掉的割据势力。

                  大唐王朝如果要东进中原,争夺天下,山西的刘武周政权,则是必须要拔掉的一颗钉子。虽然,刘武周的势力范围,远远不如薛举、李轨。但是,刘武周所处的位置,却是十分重要的。

                  刘武周一日不除,不仅会严重阻碍大唐东进中原,同时,还会对太原造成极大的军事威胁。太原对于李唐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无论是从长远战略出发,还是为了拱卫太原的安全,唐朝与刘武周之间,势必要有一战。统一西北之后,唐朝的下一步军事计划,便是——剑指河东,消灭刘武周!

                  可是,风云突变。就在唐王朝厉兵秣马,准备大举进攻刘武周的时候,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刘武周却抢先一步,亲率大军,进逼太原。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六个月的时间,被视为李唐龙兴之地的太原,竟然被刘武周轻松占领。太原失守,李唐王朝的河东防线,迅速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那么,作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核心城市,太原为什么这么快就被刘武周占领?在整个太原之战的过程中,唐军又存在着怎样的战术失误?而身为大唐皇帝的唐高祖李渊,又要为太原失守承担怎样的责任?


  (https://www.kenwen.cc/book/503360/43100780.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