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入主关中(3)——定鼎长安
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到九月,李渊父子经过不懈的奋战,取得了“霍邑之战”大捷。攻下霍邑后,李渊又挟新胜余威,趁机一路西进,势不可挡,很快就对隋朝最后一道防线——河东郡,形成包围之势。
当初,李渊起兵之时,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了扼制李渊向关中挺进,特意派遣宋老生率领两万大军,防守霍邑;屈突通率领数万精锐骁果,扼守河东郡。如今,霍邑被破,宋老生被杀。李渊现在的敌人,或者说,他最后所要面临的敌人,就只剩下驻守河东郡的屈突通了。
可是,屈突通并不好对付,这是隋王朝硕果仅存的名将。关于屈突通的用兵特点,《旧唐书·屈突通传》中,有过这样简短的描述:“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无败负。”这足以看出屈突通的实力。并且,屈突通擅长守城,如果强攻河东郡,不正好撞到屈突通的枪口上了吗!那么,李渊究竟该如何抉择,如何解决屈突通这样一个难缠的对手呢?
屈突通非常清楚,李渊现在今非昔比。“霍邑之战”后,李渊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麾下至少聚集了十万之众,现在壮得厉害。而屈突通目前的处境,却非常艰难,虽然他手上有数万精锐骁果,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短板:士气已散。李渊经过冷静的分析,以及对屈突通本人性格的深度解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馀里,不敢来战,足明其众不为之用。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若自济河击卿等,则我进攻河东,必不能守;若全军守城,则卿等绝其河梁;前扼其喉,后拊其背,彼不走必为擒矣。(《资治通鉴》)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屈突通擅长守城,可是士气已散,即使他是天下闻名的名将,也未必能够力挽狂澜。因此,屈突通盘算着,准备趁李渊主力围城之前,主动出击,打李渊一个措手不及。
九月,屈突通派遣虎牙郎将桑显和,率领数千骁果精锐,夜袭义军大营。起初,义军没有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很快,义军就扳回了一局。孙华、史大柰等义军将领,率领游骑,从侧后方攻击隋军,大破隋军,隋军败退,撤回河东郡。所以,屈突通第一次策划的主动袭击,以失败告终。
到了九月初十,李渊率领义军各部人马,兵围河东郡。于是,李渊指挥大军,开始攻打河东郡。可是,由于河东郡城池坚固,加上屈突通又擅长守城,义军攻城受挫,很难在短时间内攻下河东郡。
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义军攻打河东郡,这一仗打得异常艰苦。河东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所以,李渊只得采取人海战术,强行攻打河东郡,试图通过轮番进攻,夺下河东郡。
义军将士不断攻坚,终于,将河东郡城防撕开了一道口子。在南面城墙,一千余名义军将士,登上城墙,控制住了南城。眼看胜利在望,万万没有想到,屈突通不愧是一员名将,立即指挥隋军,反攻被义军控制的南城缺口。很快,这一千余名义军,显然有些支撑不住。而且,此时大雨不止,李渊不得不下令军队后撤,此次攻打河东郡,遂以失败告终:
帝登城东原上,西望城内所为,屈突果不敢出兵,闭门自守,城高甚峻,不易可攻。帝观义士等志,试遣登之。南面千余人,应时而上。时值雨甚,帝命旋师。军人既得上城,遂不时速下。
尽管攻城受阻,然而此时,李渊的心中,却已经另有打算。既然河东郡这么不好打,那干脆就不打了,主力绕过河东郡,直奔长安而去。应该说,李渊绕过河东郡,直取长安的想法,无疑是一步好棋。与其在河东郡和屈突通干耗,打持久战,倒不如出其不意,直取长安。李渊明白,只要攻下长安,屈突通就会不战自败。
但是,绕过河东郡,直取长安,同样也是一招险棋,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李渊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又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咨询众人的意见。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又出现了两派不同的意见,争执的双方,还是原班人马:李世民和裴寂。裴寂认为,应该集中兵力,先攻下河东郡,解除攻打长安的后顾之忧。裴寂的想法是,义军如果西进长安,万一屈突通从河东郡出兵,与长安守军前后夹击,那么,势必会让义军陷入腹背受敌,首尾难顾的境地:
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 (《资治通鉴》)
应该说,裴寂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李世民却不这样看,他对父亲李渊建议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资治通鉴》)
显然,李世民的建议,与李渊主力绕道,直取长安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李世民看来,兵贵神速。如果继续与屈突通相持于河东郡,那样一来,就会给长安庙堂提供充分的准备时间,到时候进攻长安,将会遇到不少阻力;可是,一旦绕过河东郡,直取长安。代王杨侑和隋朝的文武官员,一定不会想到我们会行如此险招,肯定没有防备。到时候,我们突然兵临长安城下,令隋军始料不及,肯定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举拿下长安,毕其功于一役。
李世民直取长安的这一招,是一步奇招,也是一步险招。绕过河东郡,直取长安,这样可以一战定乾坤。李世民打仗,向来喜欢兵行险招,不按常理出牌,而且,却总能出奇制胜。
两派意见,裴寂建议先攻河东郡,再取长安;而李世民则建议绕过河东郡,直取长安。李渊究竟该如何抉择呢?这一次,李渊选择了一个折中的裁决。一方面,他让长子李建成与刘文静等人,率领左路军,屯守永丰仓,驻扎潼关,与屈突通对峙,牵制住河东郡的数万隋军,同时,也用以防备洛阳方面的李密和王世充;另一方面,李渊命令次子李世民,率领右路军,一路狂飙突进,先行进入关中,直取长安。
九月十二日,李渊统率主力兵马,渡过黄河,进驻朝邑(今陕西大荔东南),正式进入关中地区。李渊一入关中,整个关中地区的百姓,欢呼雀跃,《资治通鉴》记载,“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
李渊进入关中,可以说是彻底绕过河东郡,直奔长安而去。有人却坐不住了,谁呢?屈突通。本来,屈突通的任务是扼守河东郡,挡住李渊大军西进道路。没想到,李渊却剑走偏锋,绕过河东郡,直取长安。屈突通明白,李渊一旦攻陷了长安,自己在河东郡打得再怎么顽强,也是徒劳。因此,屈突通必须要阻止李渊西进。
于是,屈突通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城,代领河东通守,镇守蒲阪,自己率领数万军队,自武关兵出蓝田,回师救援长安。李渊早就猜到屈突通会救援长安,所以早就让李建成的左路军,提前扼守潼关。果然,屈突通在救援长安的途中,被刘文静所部阻截,无法前进。因而,屈突通被李建成所部,牢牢拴在了潼关。
再来看看关中方面的情况。可以说,关中现在的形势是一片大好,几乎关中地区的所有李氏宗亲,全部起兵响应李渊,关中平原之上,插满了李氏一族的大旗。
前文说过,李渊兵分两路,一路由李建成率领左路军,驻扎潼关,牵制屈突通;一路由李世民率领右路军,狂飙突进,直取长安。牵制屈突通的任务,李建成已经完成了。那么,李世民的情况又怎么样呢?
李世民亲率右路军数万人马,马不停蹄,不分昼夜地急行军,全速前进,先行一步,进入关中地区。那么,李世民在关中的进展到底如何呢?四个字:非常顺利。因为,此时的关中地区,他的姐姐平阳公主所率领的“娘子军”,已经为他稳定了关中的局面。
当初,李渊决定晋阳起兵的时候,纷纷召回散在各地的李家儿女。李渊的女婿柴绍不得已,与妻子平阳公主分别,独自返回太原。在柴绍启程返回太原之后,平阳公主立即散尽家财,不到一年,就拉起了一支赫赫有名的队伍“娘子军”,为父亲李渊扫清关中的军事障碍。如今,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又帮了弟弟李世民的大忙。
李世民率领右路军,进入关中后,很快得到了姐姐平阳公主,以及其他李氏宗亲的接应,顺利驻军于泾阳。泾阳是长安门户,李世民驻军泾阳,无疑是已经触碰到了近在咫尺的长安城了。
并且,李世民所到之处,各地官吏、百姓、盗寇纷纷归附如流,“世民所至,吏民及群盗归之如流”。李世民将这些人在中的豪杰之士,全部招揽为自己的僚属。此时,李世民的麾下,已经汇集了九万大军,将近十万雄兵。很快,平阳公主率领一万“娘子军”,与李世民的九万右路军,在渭北成功会师。姐弟二人兵合一处,共同恭候父亲李渊的到来。
看到李世民经略关中的任务,完成得这么出色,李渊非常高兴。九月二十二日,李渊从临晋渡过渭水,前往永丰,慰劳军队,同时,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在完成了这一切后,李渊接下来,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向关中进军。
李渊命令大将刘弘基、殷开山,率领六万部众,西略扶风,南渡渭水,夺取汉长安城遗址(今西安西北)。李世民率领右路军,奔赴司竹园(今周至东南)。并且,李渊还让新归附的地方武装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人,都跟随李世民,屯驻阿城;因此,李世民现在麾下的总兵力,达到了整整十三万人马,军纪严整,秋毫无犯。
不久,李世民派遣使者,向李渊禀报,约定进攻长安的时间。这个时候,李渊认为,屈突通已经不足为虑,对自己构不成任何威胁了。于是,李渊命令李建成,立刻率领精锐,从新丰直抵长乐宫,迅速向长安靠拢;李世民率军北进,驻扎在汉长安城遗址,从西北方向对长安形成包围态势。
而李渊也当即率军,自冯翊经下邽、栎阳西进,在十月初的时候,李渊抵达长安,在长安东门安营扎寨。其余诸军各部,也相继集结到位,对长安形成了铁桶般的包围。这个时候的李渊,再也不是晋阳起兵的时候了,手上仅有三万微薄人马,而是整整二十余万大军,可谓兵强马壮,军力雄厚,再也不用害怕了。
李渊二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此时,长安城内人心惶惶。隋炀帝在三下江都之前,曾经让代王杨侑留守长安,越王杨侗留守洛阳。可是,鉴于代王杨侑年龄太小,所以,隋炀帝特意让刑部尚书、京兆内史,老臣卫文升,辅佐代王杨侑。
卫文升也是隋朝仅剩不多的老将,曾经参与过平定杨玄感叛乱,算是一员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但是这个时候,卫文升已经七十七岁了。在听说李渊向长安进军的消息后,卫文升忧惧成疾,一病不起,从此就在家中养病,不再参与政事。
卫文升重病不起,代王杨侑年幼。所以,现在长安城中主持大局的,只有两个人:左翊卫大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
对于这两个人,尤其是阴世师,李渊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为什么呢?因为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后,阴世师为了威吓李氏宗亲,不仅杀了李渊留在长安的亲属,更加丧尽天良的是,还挖了李家的祖坟。正因如此,李渊在攻陷长安之后,阴世师城破被杀,骨仪坐罪赐死。对于这两个人,李渊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宽恕。
虽然这个时候,李渊已经将长安城团团包围,占据着绝对的军事优势;只待李渊一声令下,二十万虎狼之师,就会对长安城发起总攻,拿下长安,根本没有任何悬念。可是,直到这一刻,李渊并没有急于攻城,他还是希望可以通过一种兵不血刃的方式,占领长安,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李渊展开了政治攻势。
李渊展开了怎样的政治攻势呢?首先,李渊三令五申,严明军纪,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渊命各依壁垒,毋得入村落侵暴。”李渊规定,所有义军将士,一律不得擅离军营,不得进入附近村落,侵扰农时,抢劫百姓财物。之所以要下达这条军令,非常简单,李渊这是在赚取民心,从内部瓦解敌人的心防。
在严明军纪的同时,李渊又派遣使者到城下,对城内的卫文升等人喊话,大致意思是说,唐国公大兴义兵,并不是为了反隋,而是要废昏立明,拥立代王杨侑为帝,依旧尊奉隋朝正统;所以,唐国公希望你们可以明白事理,打开城门,迎接大军入城,这样对大家都好,岂不美哉?
面对李渊主动发出的和平信号,长安城中的卫文升等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当时,卫文升已经病入膏肓,主持大局的是阴世师和骨仪二人。这两个家伙,当然不会向李渊投降,阴世师知道,自己不仅杀了李渊的亲人,还挖了李家的的祖坟,李渊肯定恨透了自己,一旦投降,李渊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自己。所以,阴世师和骨仪,拒绝了李渊的劝降,没有作任何答复,继续婴城自守,负隅顽抗。
和平占领长安的意图落空了,李渊觉得,只能采用军事的手段,攻占长安。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二十七日,李渊下达了总攻长安的命令,随后,二十万义军将士,对长安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与此同时,李渊与部下约定,“毋得犯七庙及代王、宗室,违者夷三族!”李渊告诉部下,攻克长安之后,不许袭扰隋朝七代以内的宗庙,不得伤害代王杨侑和隋朝宗室,违令者夷灭三族。
总攻长安城的决战,即将拉开序幕!无论是李渊,还是李建成、李世民,他们都非常明白,只要突破了面前这座百年古都。那么,李唐王朝的千秋基业,就会从此底定,大唐建国也将从此刻开始。
可是,长安城不是别的地方,那可是隋王朝的国都,它的重要性,连东都洛阳都无法比拟。李密坐拥三十万瓦岗军雄兵,围困东都洛阳近一年之久,至今也无法攻下,更何况是作为大隋王朝政治中心的——长安。
事实证明,李渊总攻长安的过程,相当艰难。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二十七日,李渊指挥二十万义军,向长安发起了最后总攻。长安城墙高厚,战况极其激烈。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义军的主要将领孙华,不幸中箭身亡。
当初,“霍邑之战”大获全胜之后,李渊率军沿汾水西进,一路势不可挡。在这个行军途中,谋士任瑰向李渊建议,大量收编盘踞在关中地区的豪强势力,增强李渊义军的军事实力,李渊采纳了任瑰的建议。
孙华其人,正是关中豪强中第一个带头起兵响应李渊的实力派,因此,李渊十分感激孙华的襄助之恩。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孙华从郃阳轻骑渡过黄河,前来拜谒李渊。李渊见到孙华后,“渊握手而坐,慰奖之”。李渊拉着孙华的手,同自己坐在一起。并且,李渊还对孙华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冯翊太守,同时,文献史料又记载道:
其徒有功者,委华以次授官,赏赐甚厚。使之先济…… (《资治通鉴》)
后来,孙华更是成为了李渊集团的重要将领。比如,李渊率军围攻河东郡,屈突通为了占得先机,派遣军队,夜袭义军大营,义军被打得猝不及防。关键时刻,还是孙华、史大柰等将领,率领游骑,从隋军侧后方发起反攻,大破隋军,一举扭转了局面。所以,孙华可以说是李渊义军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将领。
如今,在总攻长安城的最后时刻,孙华却折戟于长安城下,马革裹尸,而孙华也成为了大唐建国之战中唯一一位牺牲的高级将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驻守长安的隋朝守军,是如何做最后的困兽之斗,总攻长安之战,打得是多么得艰难,连孙华这样的义军主要将领,都在攻打长安的过程中,中箭身亡。
但是,李渊心里也十分清楚,隋军此时已是强弩之末,长安守军斗志全无。如今,只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现在的态势是,谁坚持到了最后,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李渊现在和城里的阴世师、骨仪等人,拼的就是两个字:耐力!
并且,李渊为了总攻长安,在此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一路从山西杀到关中,经历了无数凶险与血战,最终挺进关中,兵临长安城下。当初,李渊从太原起兵的时候,总共的兵力,也只不过三万人。因此,李渊将初起兵时的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他自己和李建成、李世民,各领一军;到后来,李渊兵临长安城下之时,此刻的他,已经坐拥二十余万大军了。
尽管这一路行来,李渊的兵力在不断扩充、增加。但是,李渊的军队中,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乏攻城器械。因此,当初攻打霍邑之时,李渊的军队,都只能是“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也就是通俗所说的蚁附攻城。
所以,这一次,为了总攻长安,一举攻克长安城,做了充足的准备。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李渊为了制造攻城器械,“绕京竹木,歼于斯矣”。意思是说,李渊为了打造攻城器械,将长安周边的树木都伐尽了。可见,李渊为了拿下长安城,是下了血本的。无论如何,也要攻破长安城。
总攻长安之战,从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二十七日,一直打到十一月初九。虽然长安守军一直在顽强抵抗,但是,义军将士依旧士气高涨,不分昼夜地猛攻长安城。最终,十一月初九,义军中一个名叫雷永吉的军头,率先登上了长安城的城头,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随后,二十万义军顺势突进,如潮水般杀入长安城,长安最终被李渊攻克。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初九,李渊攻入长安,意味着隋朝的国都长安城,彻底被李渊所占领,也标志着李家父子正式入主关中,定鼎长安。从步入长安的那一刻起,大唐王朝的开国历程,也就由此开启!
从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在太原正式起兵,到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初九,李渊攻克长安,入主关中。这其中,还不到半年的时间。短短几个月,李渊就以当初的三万义军,一路披荆斩棘,从太原杀到关中,攻克长安。不能不说,李家父子定鼎长安的半年血战,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李渊父子崛起于太原,在这半年入主关中的过程中,遇到了层层险阻。他们先后经历了闪击西河、血战霍邑、鏖兵河东、挺进关中、定鼎长安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博弈与血斗;最终,实现了李唐建国的第一步,为即将诞生的大唐王朝,拉开了伟大的序幕,吹响了开国的号角。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李渊晋阳起兵之时,手上的义军,不过区区三万人马,在群雄逐鹿的隋末乱世,绝对属于弱势群体。在当时,最有资格与实力成就帝业之人,当然是瓦岗军领袖,身为反隋盟主的李密。可为什么,最终成就帝业的是李渊,而不是李密。李渊为什么能够笑到最后,李家父子又为什么能够在群雄并起的隋末乱世,脱颖而出呢?
为什么李家父子最终能够开创大唐王朝,成就帝业?除了因为隋朝方面防守失策,李家父子用兵如神以外,还有两个关键的因素。
第一,李家父子战略目标明确。
纵观整个入主关中的战争,从晋阳起兵,到最后攻克长安。自始至终,李渊父子的战略目标,都非常明确,那就是直取关中,攻克长安。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李家父子都是着眼于战略大局,从不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
就以绕过河东郡,直取长安为例。当进攻河东郡受挫之后,李渊就明白了,河东郡一时半会很难攻下。因此,在李世民提出兵贵神速,绕过河东郡,直接向长安进军的建议后,李渊立刻采取了行动。
在李渊的眼中,他的终极目标是关中,是长安。既然河东郡短时间很难攻下,那么,索性就不打了。绕过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直奔长安这道“主食”而去。因此,李渊的目的性很明确。他不会在一些蝇头小利上,浪费太多时间。正是因为李家父子的战略目标明确,他们最终入主关中,也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李密牵制了洛阳的隋军主力。
李渊从太原起兵,向关中进军之后,李渊所面临的对手,不仅仅是驻守关中的隋朝守军,更有围攻洛阳的瓦岗军领袖李密。为了保证自己能够顺利进军关中,李渊特地放低身段,忍辱负重,伏低做小,释放“糖衣炮弹”,麻痹李密。最终,使得李密放松警惕,与自己保持了很好的联系,不至于对自己背后捅刀子。
另外,李渊向李密示弱,不仅仅是担心李密会阻碍自己进军关中的道路。同样,李渊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如果西进关中,攻打长安,那么,洛阳的隋军主力,必定会支援长安。如何才能将洛阳的隋军主力,挡在洛阳。李渊觉得,李密就是一颗很好的棋子。
因为当时,李密正在率领三十万瓦岗军,围攻东都洛阳。因此,只有和李密保持很好的联络,才能让李密很好地牵制住洛阳隋军主力。到时候,李渊进军关中,才没有来自东面的军事威胁。
总之,不管怎么说,李渊父子最终还是成为了历史的胜利者。经过将近半年的浴血奋战,李家父子终于踏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长安城。入主关中,定鼎长安,标志着李唐王朝的基本轮廓,初步形成,李家父子完成了建国的第一步。
然而,攻克长安,并不代表着李渊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入主关中,对于李渊父子而言,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初入长安的李渊,他未来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入主关中,只是一个开始。
当时的天下格局,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形?遍地狼烟,群雄逐鹿。初入关中的李家父子,在众多隋末群雄中,无疑是一股新兴的政治、军事力量,立足未稳。所以,刚刚占据关中的李渊,不仅要应对隋朝的宗室、百官,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各地群雄的虎视眈眈。那么,李渊又是如何应对这样的一个棘手的内外局面?
就在李渊占据关中仅仅一年之后,一个崭新的王朝,犹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在华夏大地横空出世。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灿烂辉煌印迹的——大唐王朝!在此后289年的漫长岁月中,古老的华夏民族,将在这个伟大王朝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冲向中国古代盛世的巅峰,创造下光耀后世的辉煌!
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身为大唐王朝开国皇帝的唐高祖李渊,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李渊最终又是如何取代隋室,实现了自己改朝换代,化家为国的帝王梦,开创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呢?
(https://www.kenwen.cc/book/503360/43126849.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