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为民亮剑 > 第143章 激情飞扬的讲话

第143章 激情飞扬的讲话


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全校师生大会开始了!

  常校长在会上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今年,在我们教育界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今年是1977年,你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1届大学生,寄托着国家未来的希望,民族振兴的希望,富民强国的希望!

  你们走进大学很不容易,从全国各地的各个工作岗位上,争分夺秒地复习,赶上了今年的高考,这是你们实现梦想的开始,我代表全体教师,至于你们最热烈的祝贺!

  会场上响起了激烈的掌声,此时此刻。好多人回忆起了,在农村,在田间地头,在工厂,在部队,听到恢复高考后那兴奋的场面,一个个热泪盈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校长慢慢的开讲了。

  今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

  因为今年是1977,就在今年的秋天,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倡导下,国家决定恢复高考。

  如同惊天的春雷一般,恢复高考的消息,牵动着殷殷学子的心,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终于恢复,中国教育重新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从此,一个国家的光明前途仿佛在一夜之间被重新点亮。

  一代青年在那个火热年代的奋发意气仿佛顷刻间被熊熊点燃,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全国570万青年纷纷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军营哨所等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考场,沉积多年的强烈求知愿望宛如江河奔流,汹涌澎湃。

  这是我们民族自信的开始,文化强国的开始,传承民族希望的开始,我相信从此,有了你们第1届的大学生,就会有无数的大学生涌入校园,实现家国梦想,开启无悔人生。

  但是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恢复高考很不容易,你们进入校园更不容易,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不要辜负国家的希望!

  校长讲着讲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语气也变得哽咽起来。

  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力挽狂澜,以科教领域拨乱反正为突破口、以恢复高考为开端,开启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那是一段痛苦的历史,教育界不堪回首的往事,曾经的高考中断了。

  1966年4月6日至14日,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

  要采用新的办法,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我清晰的记得那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传播了这次会议的精神,提出废除高考制度,“要彻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

  为什么要“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呢?

  因为当时大专学校和高中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兴起,要把这一运动搞深搞透,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行的。

  片面的认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因此,“必须彻底改革”。

  可悲的是,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教育模式被定性为“培养了资产阶级的接班人”之后,废止高考,将大学转变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政治运动就开始了。

  “四人帮”把“文革”前招的工农出身的大学生称为“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修正主义苗子”,提出了“新的办法”,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从此,“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就成了中国大学录取办法。

  “工农兵”被推荐到大学,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这种本末倒置的指导思想,使大学教育走上了严重的形式化、政治化。

  而在“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的思想下,所有教学都得照顾班上最差的同学,而推荐学员的最低文化要求仅仅是初小文化,也就是刚刚达到脱盲水平,许多大学为此不得不“大学变小学。

  今年5月24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发表了着名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总设计师在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自此开始,我们的教育工作才有了希望。

  今年8月13日开始,召开了历时44天的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会议围如何突破“两个凡是”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总设计师提出了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出台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按照《意见》招生对象为: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出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

  正因为如此,你们当中的有些人,才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机会来之不易,希望大家能够珍惜!

  此刻坐在会议室里听讲的学生,已经是泪流满面,因为从校长的讲话中,他们回忆起了那个噩梦般的时代,从来没有想到过,能进入大学放飞梦想!

  会议室里再一次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各位老师,“文革”中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一大批知名教授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数以千计的教师受到各种批判斗争,遭到不公正待遇,在座的老师当中,大部分都深有体会!

  如果不是总设计师,我们还不知道含冤昭雪到什么时候?怎么能够像今天一样?站在讲台上,实现桃李满天下的愿望!

  回想以往的学校一片劫后惨状,学校仪器设备损失好多,有的设备经久不用又无人管理,麻雀都去做了窝,老师们看到这些情况,黯然落泪。

  今天的学校,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悠悠中华,学风浩然,中山大学所以为莘莘学子所神往,与我们大学一脉相承的优良学风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这个学风,一定不能坏了,这是学校的传统。

  你们1977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在“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走进学校的第一批大学生,你们的年龄从16岁到30多岁不等,年龄差距很大。

  除了应届高中毕业生外,你们当中来自工厂、农村、农场、部队、商店等各行各业,都经历过上山下乡和基层历练。

  休们依靠在当年动乱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的上进精神和自身的扎实功底,经短短几个月的复习考上大学,这在中山大学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你们这一届学生是中山大学从动乱年代获得新生的重要标志,你们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相信未来的你们给社会进步留下了自己的特殊印记。

  你们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充分体现中山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

  今后你们要在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发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强音,引领未来的学子,报效国家。

  你们是是中山大学继往开来的一个群体,你们既延续着前人的精神风骨,又引导着来者的前进方向,此后,你们带着人民的嘱托、祖国的厚望,带着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气概走向了大江南北,用行胜于言、埋头实干的人生足迹兑现着青春的承诺,以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实际行动为母校增添光彩。

  你们77级大学生种过大豆、高粱、小麦、稻米,睡过农村山寨的土炕,操作过工厂的车铣铇磨。

  你们在乡下无际的青纱帐中、在嘈杂的工厂车间里寻找机会读书,可谓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

  我知道你们当中很多人都饱尝了文化大革命中失学的无望,希望“追回逝去的青春”,所以对这次上大学的机会格外珍惜。

  但也有一些人,在学校里不思进取,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破坏学校的风气,必须得以严惩。

  只有将这些人清理出学生队伍,才能保持我们纯洁高尚的学风,踏实肯干的生活作风。

  我知道你们当中的有些人特别优秀,怀揣着家国梦想,勤奋的学习,每天的生活就是往返在教室、食堂和宿舍之间,看书到后半夜的事情在当时已是常态。

  老师们很感动,也很欣慰,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勤奋的学生。

  我担心同学们身体不堪重负累垮了,便强制教室和宿舍晚上10点必须熄灯。

  但是你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有的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有的到厕所、水房这些不熄灯的地方看书;还有的同学则尝试利用早上学习,早上五点起床到操场苦读者并不在少数。

  更有甚者夜晚把教室的窗户打开,跳进去打开灯继续念书。

  你们这一届学生,沉淀着美好开端的77级的学生,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用不尽的办法,可是你们的生活并不是很好,“早餐馒头、咸菜、高粱米稀饭;午饭和晚饭虽然都是干的,可还是高粱面。”

  虽然物质生活艰苦,学习任务艰苦,可你们作为中山大学的学生,一定要学会苦中作乐、劳逸结合。

  积极参加颐和园划船,香山爬山,八达岭登长城,城郊野餐…。

  希望你们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留下不少美好回忆。

  清华学子,学习是为天地立命,为生民立心,有此方向才能学之有道,才能有浩浩学风,有治学之精神。

  愿同学们以心治学,以身筑梦,在中山大学收获成长,开启梦想。


  (https://www.kenwen.cc/book/508116/18275322.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