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大明:皇兄,你的江山我来守! > 第95章 甘薯阁老

第95章 甘薯阁老


正月初三。

  尽管天刚破晓,薄雾弥漫在京都,但长安街上早已人潮涌动,满眼皆是喜庆气氛。

  尤其街道两旁的雪白与屋檐上的红灯笼、春联相互映衬,更添热闹。

  人群中,小贩的叫卖声和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让人感觉不到丝毫寒气。

  "人间的烟火气,最能抚慰凡人的心灵。"

  一个略带稚气的少年在人群中漫步,笑容满面,低声念叨着,他身边站着一位显得有些紧张的中年人。

  少年虽穿着普通的书生装扮,衣着朴素,但一举一动间透露出非凡的气质,引得路人频频注目。

  两人身后,两位管家模样的老人紧随其后,目光警觉地扫视周围的一切。

  偶尔有百姓靠近这两位管家,会闻到他们身上淡雅的香气,短暂的惊讶后,便恭敬地低下头。

  生长在皇宫附近的百姓多少都与宫廷内侍有过交往,仅凭这淡淡的香气,就能认出这两位不同凡响的老人是宫中的内臣。

  在思绪逐渐明朗后,再次抬头,他惊讶地发现,这群人周围有十几个体格壮硕的汉子悄然围成一圈,将他们护在中央,竭力隔离周围的民众,腰间的鼓胀暗示着藏着锐利的刀剑。这样的阵仗无疑让不少百姓浮想联翩,那位身着书生装束的青年究竟是何方神圣,竟引来两位内廷官员随侍,还有威猛的侍卫开道...

  ...

  ...

  ...

  两位老人忧虑的目光中,少年咬掉最后一串糖葫芦,含糊不清地问:“徐先生,松江府的过年也如此喧闹吗?”

  少年满脸喜悦,眼前的情景比“那个时代”的节日更加欢腾数十倍。

  “回禀…朱公子…”中年人或许觉得称呼有些拗口,显得精明强干的他犹豫片刻,才回答:“虽说各有特色,但京城的热闹确是更胜一筹。”

  中年人似乎对少年有些生疏,说完便紧张兮兮地注视着他。

  “徐先生不必拘谨,这样反倒让我感到不自在。”少年轻笑,伸出手在中年人惊讶的目光中拂去他肩头的尘土。

  “公子说的是。”感受到年轻人流露出的友善,中年人脸上绽放笑容,紧绷的身体也松弛下来。

  他叫徐光启,南直隶松江府人士,万历三十二年高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但仕途并不平坦。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失利后,他曾多次上奏万历皇帝,请求练兵。

  后来因琐事愤而辞官归乡,直至天启元年才被重新启用,提倡重视火器,积极购入西洋火炮。

  然而,由于不满“九千岁”的专政,他又一次辞职回乡。辽东战场上,正是得益于他采购的红夷大炮,才有了不久前的“宁锦大捷”。

  不久前,他在家乡收到同窗好友李邦华的信,邀请他进京共商整顿神机营之事。

  没有丝毫迟疑,收拾行李带上两个随从,他便日夜兼程乘船赶往京城,甚至没在家乡过新年。

  本以为这次进京会重操旧业,继续练兵、整治火器,但他没想到,从未谋面的天子得知他进京后,立即召见他“面见圣上”,地点就在人潮汹涌的长安大街。

  少年微笑,仿佛不经意地问道:“我听说,徐先生在家乡时,一直在种植甘薯?”

  闻言,被称为“徐先生”的中年人一怔,心想东厂的差役竟如此神通广大?连自己闲暇时所做的小事都了如指掌。

  尽管满腹疑虑,"徐先生"却不失礼节,连忙回应:"禀朱公子,这些年我闲来无事,确实尝试种植了一些。"

  红薯流入大明已有段时日,因其产量丰富,却因朝廷忽视和口感与传统作物的差距,始终未能普及,仅在福建等沿海地带偶尔可见。

  "产量可喜吗?"

  原以为只是轻松的闲聊,少年的详细询问让"徐先生"脸上掠过一丝诧异,但他仍认真回答:"产量是稻米的好几倍...  "

  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大明的任何一个百姓都能理解,几倍于稻米意味着什么。

  "能广泛种植吗?"

  话题渐入深处,"徐先生"收起先前的随和,意识到这可能是天子对他的考验。

  "禀朱公子,北方气候与南方不同,多雨且适宜,种植颇具挑战,但近年来,随着技术积累,已经变得相对容易了。"

  "即便在北方,也能种植。"

  说到这里,"徐先生"显得兴致勃勃,音量提高,引得过往的百姓纷纷侧目,心想这中年人怎么突然激动起来。

  此刻,他已忘却仕途的挫折,也顾不上同窗好友邀请他进京是为了共同整顿神机营。

  在他看来,只要能得到这位少年的支持,在北方大规模种植"红薯"作为粮食,就能救活更多百姓。

  毕竟,如今的陕北,民生凋敝已久,人们生活艰难。

  "太好了!"

  "果然是徐先生!"

  少年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不顾还在大街上,大声欢呼,内心激动不已。

  虽登基仅数月,但他每天都如履薄冰,感到肩上的重担越来越重,困扰大明的问题除了日渐枯竭的国库就是日益减少的粮食产量。

  推行农业政策,种植红薯,解决困扰大明多年的粮食问题刻不容缓,而身边的中年人正具备这样的能力。

  "休沐结束后,徐先生暂且委屈一下,担任工部郎中,全权负责农业之事。"

  "我们从朕的农庄开始做起。"

  接着,不等"徐先生"拒绝,少年又补充道:"山西代王那也有不少土地,也可以用来种植红薯。"

  此言一出,两位一直沉默的老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互看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

  难怪天子急于对宗室和藩王下手,他的真正目的并非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不是他们的财粮,而是那些遍布全国,从不纳税的土地。

  天子的用心,竟如此深远。


  (https://www.kenwen.cc/book/512620/18275370.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