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八零军嫂,雪域高原种菜忙 > 第507章 无怨无悔的坚守

第507章 无怨无悔的坚守


第507章  无怨无悔的坚守  

第507章  无怨无悔的坚守

“谁是营长?”徐司令眼睛潮湿,看向人群。

“报告首长,墨县边防营营长高山报到!”一名三十多岁的汉子出列,大声道。

“好,赶紧让战士卸货!”徐司令命令道。

“是,首长!”高山回道。

在场的战士们都去卸货,战士们排着队挨个接货。

一袋袋的大米、白面,一箱箱的午餐肉、红烧肉、橘子罐头,油盐酱醋茶、白糖红糖,感冒退烧药、蚊虫叮咬药、酒精碘伏、纱布绷带棉花签,最后是几箱白酒、香烟。

补给不能及时送进来,官兵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墨县四季分明,‘鸡爪谷’是当地主产稻,产量小,口感差。

为了提高产量,官兵们休假归队时都要背一些稻种回来,翻越雪山体力透支时,宁肯扔掉干粮,也要留住种子。

慢慢的官兵们摸索出一套新型育苗法,成功种出高产量的水稻。

这里物价颇为昂贵,猪肉每斤至少20元,鸡蛋一枚2-3元,砖头一块15元!

官兵有半年不曾吃肉,连肉味儿是什么都快忘了,这一下成箱成箱的肉、糖,仿佛暴发户,让人感觉那么不真实!

更别说烟和酒,那简直就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战士们默默搬着,搬着,渐渐地每个人的眼眶红了,鼻子酸酸的。

吃那么多的苦不觉得苦,这会儿搬着及时送来的补给,每个人突然绷不住了。

徐司令和严部长看着这些东西,心中叹息,还是太少了。

直升机只有那么大一点儿,尽管满载,也装不了多少,很快就搬完。

一个营三百多号人,这点儿东西杯水车薪。

这些东西如果靠人背马驮,至少得一个连的战士走上一周时间才能搬回来。

运输如此艰难,难怪军装迟迟运不进来。

吃的尚且不能满足,其他的都不在考虑之列。

在高山的带领下,徐司令一行在营区转悠,规整的砖房,平整的地面。

这是第一拨官兵们当年从120公里外的最近补给点人背马驮运进来的,这段路程看似不太远,但地形复杂,运输艰难,每次耗时三四天或一周。

耗费大量的人力和上万匹牲畜驮运才运进来,好多官兵的背都被重物磨得伤痕累累,像春燕垒窝一样把军营一点一点建起来。

营房里的床铺干净整洁,可是伸手一摸,豆腐块一样的被子潮湿板结,褥子也早已成坨,厚薄不匀,根本不保暖。

冬天战士们是怎么扛过来了的?

厨房里的饭菜已经摆上桌,菜是没有油水的水炒土豆片、萝卜丝,主粮是大米掺粗粮,另外杂粮馒头一人限量一个。

还得趁着天黑赶紧吃饭,这里没有电,也没有发电机,更没有电话。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真的是与世隔绝。

刘明光默默看着,以前觉得自己已经够吃苦的,现在看到这些官兵,顿时觉得自己那点儿苦算什么苦?

这里连最基本的电都没,电话也没有,根本没法及时传递信息。

如果真的出现战况,只怕敌人把这里端了,最近的临芝那边啥还都不知道。

苏秋实看了直摇头,雪域高原没有大棚蔬菜前,差距感不明显,这两年外面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依然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里,完全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你在这里有多少年了?”徐司令问高山。

“报告首长,十一年!”高山回道。

在近200公里长的边防线上,这位憨憨的铁汉子先后31次走掉脚趾甲。

漫长无边的坚守,已经忘了外面是啥样?

消息的来源靠半年一趟的报纸,那份报纸弥足珍贵,是他们了解外界的唯一途径。

再重再难走,都要把报纸背进来。

“汇报一下这里的情况!”徐司令道。

“是!”高山把这些年来部队在这里所做的工作事无巨细汇报给在场的领导。

这里地处雅江上游,支流众多,到处是江河、峡谷。

巡逻时不仅要爬过雪山,越过冰河,跨过飞瀑、悬崖峭壁,漂牛皮筏子、走藤笼子、荡溜索绳子。

还要穿越蛇虫出没、蚂蟥肆虐的雨林。

冬季背负40多斤的物资,在齐腰深的大雪中巡逻。

有近30位官兵把生命献给了墨县边防,大多倒在巡逻途中。

这里条件艰苦,单靠那点儿补给根本不能生存,官兵们自己动手,种水稻、种土豆、萝卜。

当地没有学校,官兵们建了学校,学校只有一名老师,官兵们便以编外教师身份参与教学,他们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玛米更拉’(当地语:装军装的老师)。

高山讲述的语调是那么平静,波澜不惊,阐述着二十年来坚守这里的官兵们默默奉献青春和热血。

“老严啊,看了这里感想如何?”徐司令问严部长。

“司令员,是我们后勤保障工作没有做好!让官兵们受苦了!”严部长检讨道。

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都忘了这角落还有一支部队不吭不哈,默默承受艰难困苦,从不向上叫苦叫累。

“司令员,明天回去了,我立刻安排直升机向这里补充物资,除了吃的,还有军装、军大衣、被褥。”严部长亡羊补牢。

之前还在纠结直升机运送物资成本太高,可是看到一群破破烂烂的战士无怨无悔的坚守这里,这点儿费用算什么?

“嗯!以后这里只要天气允许,就用直升机运送物资吧。”徐司令点头道。

军需干事快速记录下,自从负责补给工作,唯有这个地方的补给次数少得可怜,每次送的量、品种也明显少于其他营区,连正常的每两年补发的军装都没有。

当时觉得奇怪,看编制是满编,为啥物资却这么少?还半年一回,难道那里条件可以自给自足?

别人告诉他那里运输艰难,物资送多了也送不进去,只能紧着粮油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送。

那会儿只是一个空洞的印象,来到实地,看着似乞丐的官兵,才知道这是一支怎样的钢铁部队。

“你在写啥?”苏秋实见刘明光在笔记本上刷刷写个不停。

“一些种菜的小技巧。”刘明光头没抬。

把豌豆尖、空心菜、番茄、茄子、青椒、黄瓜的种植技巧写下,递给高山。

“谢谢!”高山道谢。

在随行人员中,就刘明光和苏秋实黑不溜秋,嘴唇有些干裂,一看就是高原兵。

“同志,这里种不出来呀。”高山看完后苦笑。

“能!现在高原流行大棚种植,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就能种出来…”刘明光化身老师,给高山讲起大棚种植。

“还能这样种地?乖乖!要是早知道有这个办法,战士们也不至于过得这么苦!”高山恨自己不够聪明,没能想到这些办法。

“没事,下次送物资的时候多给你们送些菜种、塑料薄膜、尼龙网过来,以后你们也能吃上更多的蔬菜。”

彩钢型材、砖头、钢化玻璃运不进来,那就用最笨的办法吧,一步一步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https://www.kenwen.cc/book/512830/18274958.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