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书库 > 回到古代当太傅 > 第441章 本官手里还有些粗粮

第441章 本官手里还有些粗粮


王源说完,杜大人惊讶了一下,然后笑着道:

“没想到王大人如此大义,那本官就代大魏感谢王大人慷慨了。稍后,本官就去府上拉粮?”

王源脸色不太好,凭白损了一千石的粗粮。

说是粗粮,其实都是粟米、玉米和大豆,而且品相都是好的,没掺砂砾石子,还都是新粮!

心里跟割肉似的,疼得一揪一揪的,却木着脸虚弱地道:

“不劳烦杜大人,杜大人只要准备好银钱就行,本官还有几个得用的人,会将粮食送至户部的。”

说完,王源坐下,喝了一口茶缓解心理的钝痛,手里转着杯子,心情实在不好。

粮没了,钱也没挣到多少,还得为镇北军的粮草继续筹划。

相当于捐了银子又捐了粮,太心痛了……

“叮咚,恭喜宿主完成社会功绩,奖励贡献值10点,可兑换商城中的大型仪器和工具。不知宿主是否兑换?”

王源惊讶,能这样操作?

自己吃亏,就能换贡献值?

王源快速浏览了一下可以兑换的工具仪器,看中了一个磨盘。

原因无他,只因为这个是磨豆腐的!

天啊!

王源居然不知道,这个时候居然没有豆腐这个菜!

简直不能饶恕,不能错过!

果断花了2个贡献点兑换了,望着磨盘,王源的心情直接阴转晴,好转的不要太快!

眼看着议事就要结束,王源突然精神了起来,看着户部尚书杜大人道:

“杜大人且慢,不知户部这些时候筹措了多少粮食?杜大人先别变脸,本官想着,户部出手,收上来的必然都是细粮?”

正要散的百官立刻驻足,这个时候凡是牵涉到粮食的都是大事。

而且这话还出自咱们的王少保大人。

这人不单是狐狸,还是,咳咳,善人?

杜大人也是一瞬间就反应了过来,板着的脸硬是无缝衔接出满脸的笑道:

“王大人过奖,户部不才,采购的不敢说有多好,但都是细粮!”

说着凑近王源,谄笑着道:“不知王大人有何赐教?”

杜大人靠近王源,声音压低,站得远的官员什么也听不到了,只看到杜尚书奸猾的笑,心里发痒,却不好意思返回靠近偷听。

而离得近的官员,立刻整衣服的整衣服,提靴子得提靴子。

还有那不知道要干什么的,赶紧一把搂住身边的人,不管是不是交情好的,反正就是脚下生根,不走!

王源微笑,并不隐瞒自己的意图,不过也学着杜大人的模样放低了声音,让身边不远的几个官员能够听到。

“想必杜大人收这些粮很不容易吧?唉,今年可不是个丰收年景。户部的缺口可还大?”

杜大人盯着王源脸上装出来的怜悯,眼睛快速眨了眨,跟着变出一副无奈的模样道:

“谁说不是呢?今年户部的压力可太重了!

按照惯例,军队粮草必须是细粮,已经将大魏各州府的赋税用完了。

此时灾情爆发,粮食缺口太大了,只能南下收粮。

只是这一去,山高路远的,不知何时才能筹措上来?苦了百姓了!”

说着,老脸上居然掉下了两滴眼泪!

王源怔住,表情一瞬间卡住,这老狐狸!!

王源恨恨地心里骂了句,不过自己才几岁?

哪里是浸淫了官场一辈子的杜尚书的对手?

索性也收了表演,直接开门见山了:“本官是这么想的,赈济灾民应该用不上细粮吧?”

分明是肯定的,但还是要得到杜尚书的确认方可。

杜尚书用袖子擦去了脸上的泪水,一听王源这话,心里对王源要说的已经有了点眉目,面上却仍是一脸无奈道:

“赈灾自然不用细粮,说句不中听的,咱大魏普通百姓都不能顿顿吃上细粮,何况灾民!

只是,规矩就是这么个规矩,户部收的只能是细粮。赈灾的话,还得多道工序,将细粮找商家兑换成粗粮。

可眼下这满天下的缺粮,就是想与商家兑换成粗粮,都找不到能供得起的商家,唉!”

说着,眉眼一瞬间低沉,又偷偷看着王源。

王源冷眼看着杜大人表演沉默着,要不,不换了?

这老家伙太能演了,自己有点儿演技上的缺陷,演不下去了!

杜大人人老成精,一眼就看出了王源眼里的意思,立刻心里惊了一大跳。

这,这王大人不按常理出牌!

想半路撂挑子!

朝堂之上,不都是我说几句,你回几句,不说个半个时辰都说不到点子上吗?

这王源,他不讲武德!

可能怎么办?

为了点子粮食,头发大把大把的掉,好不容易经过春夏调理,长回来的头发都快掉光了!

杜尚书一把抓住王源的袖子,讪讪笑道:“王大人原谅则个,本官这几日日日焦心,脑子一时间有些糊涂了,不知王大人问这细粮可有什么计较?”

王源看着自己被杜大人抓皱了的袖子,杜大人赶快放开,还伸手给捋了捋,那殷勤样简直没眼看。

王源看着看着就给看笑了,好吧,到底是为了公事,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不过,也歇了演戏似的说话,直接道:“本官手里还有些粗粮,觉着赈灾的话足够了,想与户部做个交换,不知可否?”

杜大人喜出望外,赈灾的话,一斤细粮熬粥,能熬一大锅,若能救济一百人,那换成粗粮,就能熬成三大锅,能救济三百人!

户部上下筹措粮草,可自己愁的是细粮不够!

可户部只能筹措细粮,因为按照朝廷的规定,粮草只有细粮和粗粮之分,但粗粮和细粮的差价只有两文。

那谁会因为两文钱的便宜而弃细粮不要而买粗粮。

可明明粗粮更多,细粮不够!

而且,赈灾,谁会用细粮赈济?

就算朝廷再富有,也不可能的!

所以问题就僵在了这里,朝廷有细粮,因为量不够,也舍不得用去赈灾。

民间有粗粮,也只是自己用,市面流通也只是百姓家用的多。

而商家想买细粮,只能自产或高价收,可今年,周边郡县的细粮基本都堆在了户部的粮仓里。


  (https://www.kenwen.cc/book/517596/18275024.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