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秋爽斋里的三姑娘探春
推荐阅读:我在太虚宗大梦长生 梦回卅年巅峰人生不是梦 江水有糖 九叔世界,我在民国争霸天下 我都跨宇宙了,你们还在玩泥巴? 混沌之源 娇软小萌包又被神明撩走了 逆徒欺师:天使师尊被迫掉马 登仙除魔传 皇上为娶她,绑架了她的娃
红娘姐姐上线了……
上两章提到宝玉和黛玉,这一章咱们聊聊三姑娘探春。
红楼梦里探春的判词是什么呢?哪位读者朋友记得?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生于末世,却有着高远之志;不可多得的才情之女,品貌出众的精明之钗,有着豁达的心胸,有着敏锐的眼光,具备超凡脱俗的管理能力,拥有当仁不让的承担素质。
红娘姐姐不禁感叹起来,自己上一世只是一个丫鬟,怎能与大观园里的三姑娘相比较。即使三姑娘是庶出,那也是贾府贾政的亲闺女。在那个封建时代,小姐的出身还讲究嫡出和庶出……
姑娘们怎知投胎投到谁的肚子里呢?
提起探春,她可是众多女子中的异类,拥有着罕见的清醒头脑和独立思考能力。尽管身为赵姨娘的庶女,但她却展现出了大家闺秀的风范和气质。与其他姐妹相比,探春更具自信和果断,不被身份所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探春与宝玉之间的关系十分深厚,他们如同亲兄弟姐妹一般亲密无间。两人时常交流文学艺术、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见解,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这种兄妹之情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还让他们成为了精神上的知己。探春还积极参与组织诗社活动,就在秋爽斋东侧的滴翠庭,把大观园里姑娘们的心连在一起……
探春的秋爽斋离怡红院并不远。而且贾母组织活动的一座大房子就坐落在这里。也就是说,贾母对于这个孙女,值得托付和信赖的。
探春的房间,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和摆设,显得简洁而清爽。墙壁上挂着几幅字画,笔力雄浑,意境深远,彰显出主人高雅的品味。桌椅摆放整齐,桌面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被子叠放得像豆腐块一样方正。整个房间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仿佛能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探春虽然是女子,但她却有着男子般的胸怀和气度。她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对世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她不满足于传统女性的生活方式,渴望走出闺房,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她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毫不退缩。这种大气魄和大格局,让她在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可以说,探春堪称女子中的“大丈夫”。
她极善察言观色,也明白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就如鸳鸯闹婚那出戏,老夫人责怪王夫人,众人皆不敢言语,唯有探春挺身而出,为王夫人解了围。
只消一句话,便将老夫人逗得喜笑颜开。“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探春说的这句话,既给王夫人解了围,又把贾府里这点事,轻描淡写的带过。
探春对于大观园里的一些制度,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王熙凤病了,探春临时掌管家务。她从一个三姑娘变身女管家,敢于与陈规陋习亮剑,往常王熙凤抹不开面子的话,探春也敢说出来。有一次,贾府里出了点事,到每个园子里寻找,探春已经提前知道,做好了准备,来搜身的老妈子对探春出言不逊的时候,探春也没客气,顺手给老妈子一个耳光。并且放出话,自己家里的人互相折腾,哪天如果真抄了的时候?……
探春已经意识到,贾府的内忧外患。可是,作为一介女子,她又能奈何呢?
探春理家一回是非常经典的管理哲学之章节,探春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也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她的管理才能,是黛玉、宝钗、湘云都无法比拟的,可与凤姐并驾齐驱,但凤姐不通文墨,没有探春的远见卓识,更没有探春的有效措施,探春所提出的都是她的创举,凤姐管家的时候却都没有这些行动。
没想到,探春一语成谶。贾府后来,元春去世,老祖宗去世,又因为不能说的跟皇宫里的原因,落得个抄家……曾经繁华奢华的贾府,风雨飘摇,宝玉出家,荣耀一时的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幸亏刘姥姥救出了巧姐……
作为作者曹雪芹,或许是出于对探春这个角色的喜爱和同情,他不愿意看到探春也像其他贾府女子一样随着家族的没落而陷入悲惨境地。
小说中,他特意为探春安排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远嫁他乡。这样一来,探春便能够避免受到贾府内部纷争和外界困境的影响,同时也能展现出她坚韧不拔、独立自主的性格特点。通过远嫁这一情节设置,作者希望读者们能够感受到探春的勇敢与无奈,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说起探春的姻缘,这其中竟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根据易学中的兑卦,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微妙的线索。兑卦代表少女,也象征着喜悦和欢乐,但同时也暗示了分离和悲伤。这个看似矛盾的象征意义似乎与探春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她的婚姻会带给她一时的快乐,但最终却可能以离别收场。这种复杂而神秘的预示让人不禁对探春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担忧。
探春这样的女子,本就应该嫁入王侯贵族之家,才不辜负她的才情与美貌。在小说中,探春最终嫁入了诸侯家族,虽然远离了娘家,但也因此避开了家中的诸多劫难。这或许是命运对她的一种眷顾吧!
度娘说,曹雪芹早就借助一些暗示把探春的归宿提前透露给了大家,探春不能骨肉团聚,是前途未卜的命运,而且探春清明远嫁更有凄凉之意,这自然说明探春也难逃红颜薄命的结局。
还有红学家研究认为,探春的远嫁有可能是替别人而嫁,或许是替朝廷公主,或许是替四王郡主而嫁,但都是去往远方和亲;还有一种可能是替林黛玉远嫁,因为在宝玉生日夜宴上李纨曾说黛玉“不得归婿反挨打”,这可能意味着八十回后可能有黛玉抗婚遭打的情节,而代替黛玉出嫁的很可能就是探春。
红娘姐姐认为,探春的远嫁或许并非一件坏事。一切命运的安排总是有着其深意和道理的。虽说远离了家乡,但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会让探春脱离了灾难,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也许,未来贾府重新开始,还需要探春助力。
尽管作为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离开老祖母和家人以及熟悉的环境,带来思念和孤独感,但这些都是人生成长所必经的阶段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兑卦:亨通。吉利的贞卜。
《象辞》说:本卦为两兑相叠,兑为泽,两泽相连,两水交流是兑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广交朋友,讲习探索,推广见闻。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泽润万物,双重喜悦;和乐群伦,确守正道。
传统解卦,这个卦是同卦(下泽上泽)相叠。泽为水。两泽相连,两水交流,上下相和,团结一致,朋友相助,欢欣喜悦。兑为悦也。同秉刚健之德,外抱柔和之姿,坚行正道。
事业:由于善长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获得援助。因此,各项事业都十分顺利。只要本人坚持中正之道,动机纯正,是非分明,以诚心与人和悦,前途光明。
婚恋:彼此满意,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千万不要过于坚持己见。
决策:为人聪颖,性格开朗,头脑灵活,心地善良,热心为公众服务,富有组织才能。因此,可以比较顺利地走上领导岗位。但一定要坚持中正原则,秉公办事,不得谄媚讨好上级,更不可欺压民众。
秋月与春花,光泽景致佳。
只缘时未到,心事乱如麻。
兑天言是说,有月还未脱。
口舌戒开觎,同心悦有余。
北宋易学家邵雍解吉:得此爻者,正当好运,事事和顺。做官的有升迁之兆。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
时运:上下同心,自然吉祥。
财运:以信为本,可长可远。
家宅:与邻共富;阴阳相合。
九二爻动变得周易第17卦:泽雷随。
平:得此爻者,从商获利,或进人口,不良者或有疾病,谋望不成。做官的会身居要职,升迁有望。
本爻辞的意思是:反复思量与人关系过密的危害,心绪不宁,须排除凶险疾恶才会有喜庆的结果。
台湾国学大儒傅佩荣解
时运:居安思危,常得其昌。
财运:虽有小损,信心仍在。
家宅:诚信为上。
九五爻动变得周易第54卦:雷泽归妹。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震)相叠。震为动、为长男;兑为悦、为少女。以少女从长男,产生爱慕之情,有婚姻之动,有嫁女之象。
度娘说,探春的册页之画上出现了放风筝之事,有一名女子在船上哭泣,而探春自己制灯谜的谜底便是风筝,风筝本来就是虚无缥缈之物,也是会旅行远方的象征,探春后来跟众姐妹放风筝的时候放的乃是凤凰,这是尊贵祥瑞的象征,也是她将远嫁的隐喻。
比如,小说里写到: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在宝玉生日宴掣花签一回里,探春抽到了象征着幸运和吉祥的杏花。杏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春天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表。探春作为贾府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性格和命运与杏花有着相似之处。
"瑶池仙品"这一签语进一步强调了探春的高贵和超凡脱俗的品质。它暗示探春具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气质,如同仙境中的仙人一般。这种特质使得探春在众人中显得与众不同,同时也预示着她未来的命运将会充满变数和挑战。
而探春的签语之注是"必得贵婿",这意味着她最终将嫁给一个地位显赫的人。根据前文的描述,探春所嫁之人很可能是个王爷级别的人物。在前八十回中,曾多次提及贾府会再出一位王妃,而探春正是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她的同父异母妹妹元春已经成为了皇妃,而探春则有可能成为王妃甚至王后。
探春远嫁的地点似乎是海外的邦国,这一点可以从册页之画中看出。画中那位指代探春的女子站在大船之上哭泣,暗示探春所嫁之地非常遥远,可能是海外的岛国。这样的情节安排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浪漫色彩,同时也为探春的命运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
尽管探春远嫁的地方远隔千山万水,但她也因此获得了尊崇的地位和富贵生活。这与她的签语相符,也符合她的性格特点。探春是一个坚强、勇敢且聪明的女性,她有能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并在新的环境中立足。她的智慧和才华将帮助她在异国他乡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大家唏嘘中,探春的归宿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也算相对不错的了。
预知探春远嫁过得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https://www.kenwen.cc/book/517700/18274845.html)
1秒记住啃文书库:www.kenwe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kenwen.cc